胡  思 | 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学校教师
2025-04-10 11:40:46


胡  思

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学校教师



作者简介

胡思,女,2001年3月出生,苏仙区五盖山镇人,中共预备党员,现任教于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学校。

创作背景:作者孩提时代就离开了老家,每当读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甚有体悟。作为笔尖犁开晨昏的文字耕夫,常在稿纸上谱写老家的蝉鸣和稻浪,每到夜深人静时,起伏的乡音便踏月而来,抚平揉皱的乡愁。童年的印象就像是旋转的八音盒,辗转作者的梦中,跃然于笔下。


代表作品

五盖山札记

参赛作者:胡  思(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学校)

指导老师:杨华锋(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学校)

清晨的五盖山总爱披一袭薄纱。雾是青黛色的,像打翻了砚台里的陈墨,从山坳里缓缓漫上来。这时节若往山腰攀去,能看见无数竹梢从云海里探出尖儿,恍若仙家遗落的玉簪。露水在竹叶上滚着滚着,忽然就坠入山谷,惊起几声鸟鸣,在山壁间碰碎了,落进采茶人的竹篓里。

山脚的溪水格外清冽。我们这些野孩子总爱把脚浸在溪涧里,数着鹅卵石上金线似的阳光。溪畔的石菖蒲开得正好,树皮上爬满苍苔,像老人手背的褶皱。有时掀开石头,能捉到指节长的透明虾,养在玻璃酒瓶里,看它们用细足划开水面,漾出一圈圈童年的涟漪。最妙的要数雨后,松林间冒出胖嘟嘟的褐蘑菇,用竹篮采回来,娭毑会在灶台边煨一锅鲜汤,氤氲的香气能勾住整个黄昏。

乡间的石板路还留着匠人们凿过的痕迹。赶集的日子,老裁缝挑着担子穿过山间小路、绕过家家户户的屋檐,在圩坪一个人来人往的角落里支起缝纫机,银针上下翻飞,给碎花布绣上彩蝶、给斑驳的皮鞋涂上油彩。炸糍粑的香气和青箬叶的清香在巷口纠缠,裹着蓝黑色头巾的瑶家姑娘背着竹篓走过,银饰叮当声惊醒了檐角的铜铃。学堂的先生总说我们像山雀似的坐不住,却不知教室窗外,夏蝉正把阳光纺成金线。

腊月里杀年猪是大事。青石院场支起大铁锅,柴火噼啪烧着冬日的寒。男人们围着褪毛的肥猪说古,女人们将粒粒盐巴搓磨在鲜嫩的猪肉上,竹竿上渐渐悬起腊味的帘幕。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偷了攒在谷仓的走油肉,甜滋滋地塞进小嘴里品个新鲜,嘴角留下一片油花的晶亮。

后山的梯田是仙人洒落的琴键。春耕时水田映着云影,老牛踏碎镜面,犁铧划开墨绿的谱线。插秧的农妇们直起腰擦汗,斗笠边沿垂下的蓝布条,在风里写满无字的山谣。待到秋深,稻浪涌向天际,打谷场上的脱粒声与村民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禾塘上新谷的暖香,能醉倒整座镇子。

五盖山镇三口洞村那株百年苍松最懂时光。它的银针落在龟裂的黄土地上,覆住往昔的马蹄印。树洞里住过避雨的货郎,藏过学童的蟋蟀罐,如今积着厚厚的往事。中秋夜,树冠筛下的月光碎成满地银币,老人们在树下说起鸡公岭的传说,说神鸡仰天啼叫,被雷神点化成石,坐落在山尖守护一方太平,尖嘴朝向东方,唤来黎明的破晓,爪印里开出映山红,给人间洒下一片嫣然。

这些年不常待在五盖山,却总在某个湿润的清晨想起这个孕育我的摇篮。想起晒场边堆放的松柴散着琥珀香,想起点点瓦房漏出橘色灯火,想起赶鸭群过石桥时,竹竿点破溪中云影的脆响。山风起时,漫山毛竹沙沙摇晃,仿佛有无数碧玉镯子在轻轻相碰,轻声唤醒沉睡的梦。


作品点评

这篇《五盖山札记》宛如一幅细腻的乡村风情画。作者笔触灵动,清晨薄纱般的雾、溪畔的菖蒲与小虾等,将五盖山的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赶集场景里裁缝、糍粑香等元素,勾勒出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杀年猪、梯田劳作画面充满生活气息。结尾以回忆抒情,字里行间满是对故乡的眷恋,读来令人沉醉,勾起人们对乡村的美好向往。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倩佳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