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龙舟
云南艺术学院学生
故园札记:褶皱里的桂阳年轮
参赛作者:邓龙舟(云南艺术学院)
市声如潮
十字街头的青石板上,总浮着一市场特有的潮气。卖早餐的刘婶总在寅时支起案板,浓浓蒸气弥漫了整条长巷。那些身着国旗色校服的花朵,在晨雾中忽隐忽现——或是赶早自习的学子攥着馒头奔跑,或是值日生在门头低头“耕耘”,亦或抱着作业本匆匆掠过“朝阳走廊”。菜市场里,吆喝叫卖映照晨光,桂阳人民总爱用方言与菜商家长里短般的“据理力争”,街边巷尾,脚踏胶靴的工人谈论当年在宝山矿务“前世今生”,与“宝山矿,八宝地,一镐一钎挖传奇……”交相呼应。
青衿印记
百年一中校园大道的落叶,总在九月准时铺成金色长毯。蓝白校服的衣角掠过“爱国 博学 创新”校训碑时,会惊起几片沉睡的梧桐叶。操场铁网围栏上,至今留着2010届毕业生刻的“到此一游”,旁边新添了2025届的粉笔字“北大等我”。最动人的是晚自习后的光影——教学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散落人间的星子,映着通宵值班的老门卫在长椅上打盹。去年一中140周年校庆报道,桂阳龙潭书院重修落成,青葱少年路,浓浓母校情,“当年恩师今犹在,不见蓝白少年郎”。教室里,多功能黑板更“醒目”,粉笔灰落不见迹象,后墙的流动红旗依旧鲜红,“文明班级”的评比栏旁,“目标院校”的便签纸依旧醒目。
蔡侯遗韵
蔡伦广场的石像前,总聚集着跳广场舞的婶娘们。她们踩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影子投在蔡侯造纸浮雕上,竟与壁画里的捣砧声奇妙重合。卖糖画的老人会指着转盘上的生肖说:“这是照着蔡伦墓出土的汉代铜镜纹样画的。”孩子们举着糖做的青铜爵奔跑时,惊飞了红砖啄食的麻雀。荫下石椅多了的是拉弦吹奏的“文艺暮年”,少了的却是“蔡侯”的出自何方。
古郡新城
桂阳文化园的重建,使古郡再现,是时空折叠的文化重构,一场对古郡文脉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一像、二桥、三廊、四阁、五亭五馆一中心,错落有致,处处尽现桂阳“千年古郡”“千年矿都”“千年民居”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古郡城内的四大城门——朝阳门、聚宝门、迎薰门、拱极门,复原了明代桂阳知州蒋学成的命名体系。当夜幕降临,文化古郡戏台上丝丝入扣的演员、大匠运斤乐手将戏台下座无虚席的观众拉入《一天太守》《赵子龙计取桂阳》历史镜头……这里,是明代《桂阳州志》记载相互印证,是桂阳文化的缩影,是千年古郡的灵魂所在。
冠军之城
在湘南的山水之间,桂阳这座千年古郡以青砖黛瓦承载历史文脉,更以“冠军之城”的荣光熔铸精神丰碑。从东京到巴黎、从奥运赛场到残奥舞台,侯志慧、罗诗芳、史逸婷等桂阳儿女用金牌铸就传奇。城市的体育基因,早已超越竞技本身,“吃得苦、霸得蛮、争第一、讲奉献”的基因密码,“一公斤进步就是一次超越”的箴言,体育精神已深度融入育人体系。通过体教融合的沃土培育出时代新人,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熔炉。这种以体树人的智慧,既延续着耕读传家的古老智慧,又诠释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现代育人哲学。桂阳,这座千年古郡,正蹄疾步稳缓缓跑出现代化加速度。
归乡偶书
故园数载焕新装,古郡春深草木长。
旧巷苔痕连碧瓦,新城灯火映古城。
油菜漫野金碧浪,辣酱飘香万户窗。
最是游子心中丝,春风化雨润沧桑。
作品点评
这篇《故园札记:褶皱里的桂阳年轮》,以细腻笔触勾勒桂阳的多彩风貌。市声如潮展现生活烟火,青衿印记饱含校园情怀,蔡侯遗韵传承文化底蕴,古郡新城凸显历史重构,冠军之城彰显体育精神。作者将日常细节与深厚底蕴交织,全方位呈现桂阳的过去与现在,文字生动,读来令人对桂阳充满向往。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倩佳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