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姝瑾
郴州市第九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何姝瑾,女,2012年11月出生,现就读于郴州市第九中学,品学兼优,曾多次获得学校“三好学生”“学习标兵”荣誉称号,曾被评为2022年北湖区“优秀少先队员”。特别喜欢看书、写作,作文《烟花》《枫叶》曾在九中燕泉文学社发表。作文《周敦颐在郴州》曾在九中思政教育征文大赛上获奖。
创作背景:小学就有幸读过《爱莲说》,只觉得莲花纯洁美好,但对其中的含义并没有深刻领悟。今年学校组织《周敦颐在郴州》的宣传活动,深深为周敦颐廉洁正气、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所折服,郴州名人辈出,周敦颐便是其中一位,借着此次大赛抒发对他的敬佩之情。
代表作品
爱莲湖畔悟清廉
参赛作者:何姝瑾(郴州市第九中学)
指导老师:颜梦雅(郴州市第九中学)
盛夏的晨光洒入爱莲湖时,我踩着青石板拾级而下,忽见粉白的花影在涟漪中摇曳生姿。那些含露的莲瓣如少女的裙裾,在晨风中轻旋着周敦颐笔下的韵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郴江的水汽氤氲成雾,恍惚间,七百年前的清瘦身影正从《爱莲说》的书卷墨香里走来。
自小就爱周敦颐的《爱莲说》,虽不解其意,但琅琅上口,熟读成诵。父亲用带着鲁塘韵味的乡音为我解读:"你看这莲花,生在泥塘却比雪还白,就像周濂溪先生三任郴州,虽居官场却始终如白璧无瑕。"那时我不懂,为何父亲说起周敦颐在郴州兴教办学、整顿吏治的往事时,眼中有星辰般的光亮。
去岁,站在濂溪书院旧址改建的湖畔,我终于触摸到了答案:盛夏,骄阳正好,莲花竞相开放。这莲,或粉或白,似一位坠入凡尘的仙娥,纯净美好。我感到全身都被这莲所净化,清晰而又透亮了。那被高大樟树环抱的汉白玉雕像上,周敦颐的衣袂似被郴州的风拂动,目光穿透千年烟雨投向远方。闭上双眼,空气中弥漫着莲的清香,诉说着他在郴州留下的印记:在桂阳军学宫亲手种下银杏,于汝城开凿濂溪书院第一口井,临终前竟典当衣物筹措药资......这些故事化作莲上鲜露,在花瓣上折射出七彩光芒。
风起时,满池碧浪翻涌。有的莲梗被水波推搡得东倒西歪,却始终傲然挺拔;有的蓓蕾深陷浮萍包围,仍倔强地昂首向阳。这让我想起郴州廉政教育基地里陈列的往事:周敦颐任桂阳令时,有富商深夜携重金求见,他闭门不纳,转头就在县衙前栽下"戒贪柏"。如今那些古柏依然挺立在蒙泉旁,深刻诠释了"官清赢得梦魂安"的誓言。群山环绕,再巍峨的景物在莲面前,也黯然失色,莲花高洁的灵魂让世人无不为之赞叹、感动。
日暮时分,我踏上归途。暮色中的莲花收拢花瓣,却将清香渗入每一缕晚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或许真正的清廉就该如此:不必时刻张扬夺目,却在岁月沉淀中愈发纯粹。周敦颐的身影虽渐行渐远,但他的精神与品质如同永生花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绽放,他的情怀也在郴州代代相传,化作扬名后世的文明风尚,我爱莲也爱“廉”。周敦颐指引着我成为一位像莲那样“不染”“不妖”之人,让廉洁之光在我的人生中散发光芒!
作品点评
文章借景抒情,将对莲花的喜爱与对周敦颐的敬仰紧密相连。从初读《爱莲说》的懵懂,到爱莲湖的感悟,层层递进。生动描绘莲的高洁,借周敦颐事迹凸显其清廉品质,结尾升华主题,表达受其指引坚守廉洁的决心,情真意切,感染力强。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黄 萍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