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艳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
感郴之声,动之以情
参赛作者:王慧艳(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刘 鑫(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咚咚……”是什么声音在敲响,是上课的铃声吗?是人饥饿时肚子发出的声音吗?又或者是警笛声吗?不!这是一座城市的声音,不妨慢慢地闭上眼睛,侧着耳朵仔细听,再走进一点听。
那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那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那素有“湖南南大门”之称的城市——郴州,它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已经响起。
微风轻拂,树叶摇曳,一步、两步……就这样走入不一样的境地。苏耽自幼与母亲潘氏相依为命,母子二人常以草药为邻里治病,受到百姓爱戴。桂阳郡民为纪念其功德,创作了《桂阳列仙传》,后经汉代学者和晋代道教理论家记载,苏仙的名气则更加响亮。因苏耽在此地修道成仙,故就名为苏仙岭。
我清晨从山底出发,抬头看山尖时,它已被淘气的朝霞用可爱的小手抚摸,散发出耀眼的金光,整座山此时也已经换上了新衣。它也许是在快乐的和人们打招呼呢!走进此景,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万福山”,它那峭壁上密密麻麻刻着红漆福字,大的像盘子般,小的如巴掌大,每一个笔画都刚健有力,深深印在石头上,刻在此时,也刻在未来;刻在人们的心里,也刻在祖国的繁盛中。沿着石板向上走,就可以坐上观光车,感受那种缓缓上升的感觉,上升的不经意间,仿佛一下子脱离了人间,那一片片的薄雾,肆意地在微风的吹拂下舞动着身姿。快到山顶时,忽然看见灌木修剪成的“天下第十八福地”,阳光的亲切抚摸下都毛茸茸的,显得格外……
景美固然是美,但脚步还不能停留在此地,走,再走,然后就走进了一片红色的基地,位于桂东县沙田圩北端,建于清代时的万寿宫。宫内为悬山式砖木结构,三进厅,牌坊门面。殿宇中轴线上依次为戏台、中殿、石殿。戏台系木架结构,座镇门内,宫内存有前人楹联两副,“门空宜入座,院静好念经。”“且把尘凡抛碧汉,还将苦海入香花”。站在此地,仿佛时光一下转到1928年时,毛泽东率那些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至沙田,师部、团部驻万寿宫。同年8月,红四军主力进驻沙田,军委书记陈毅曾寓于此,抗日期间,新四军留守此处。我的心此时仿佛被什么神奇的力量搅动,我感觉此时自己已经站在这个光荣的行列当中,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慢慢的思考和感受这种别样的感觉,感受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气魄,独属于中国的强大。
郴州红色文化最不能忽视的就是——东塔烈士公园。我抱着花束,内心怀着敬重地站在那宽宽的石板台阶上,两侧是翠绿的松柏,身旁吹来阵阵细微的暖风,几只鸟儿停留在烈士的丰碑上,我用双眼环视着四周,眼角不自觉得已经像海水般涌出,我伸出手不断的擦着,却怎么也擦不干,只是被那暖风吹干又涌出。我的脚步也沉重了许多,我拿着花一支、二支、三支、四支……慢慢地放着,我也看了许多烈士的名字,但是这花好像还是少了,时间好像也还是短了,我根本没有办法看完他们的名字。就这样我在暖风里一个人站了许久,然后向他们鞠躬转身离开了,我的耳边此时响起一首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伊人的景色,如仙如画氛围;感人至深、壮人心魄的红色精髓。没错它就是——郴州。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采用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手法,生动展现了郴州之美。作者漫步苏仙岭,对“万福山”峭壁福字、山顶薄雾等景色的描绘细腻入微,饱含喜爱。在红色基地,无论是对万寿宫建筑的介绍,还是在东塔烈士公园献花的经历,都真切传达出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使读者深切感受到郴州的自然魅力与红色底蕴。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倩佳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