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可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
东江湖畔的乡愁密码
参赛作者:邓 可(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熊华英(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清晨的苏仙岭总氤氲着乳白色的雾。我习惯沿着青石板拾级而上,看露珠在千年古樟的叶尖跳起晨光圆舞曲。站在半山亭远眺,郴江如一条银链穿城而过,在朝阳下泛着粼粼波光。这座被南岭山脉环抱的城市,用两千年的时光在我生命里镌刻下层层叠叠的密码,每一道褶皱都藏着关于故乡的隐喻。
山水褶皱里的生命密码
东江湖的晨雾里总浮动着翡翠色的呼吸。记得初中那年参加"小作家采风",我第一次在清江码头看见渔民撒网。老张伯古铜色的手臂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尼龙网在空中绽放成完美的圆,像极了他额头上年轮般的皱纹。后来读《水经注》,发现"郴"字本意是林邑之城,可在我心里,这个字更像一张撒向时光的网,网住了莽山的红枫、飞天山的丹霞、板梁古村的马头墙。
去年返乡时偶遇非遗传承人李阿婆。她坐在万华岩溶洞口的竹椅上,手中的瑶族挑花针线翻飞,岩壁上倒悬的钟乳石正滴落着千年凝结的水珠。"这针法叫'步步高升',要顺着山势走线。"她将绣着八角花纹的背带递给我看,"就像我们郴州的山路,弯弯绕绕却总在往上。"我突然明白,故乡的山川从不是沉默的风景,而是用褶皱书写着生存的哲学。
历史肌理中的精神图谱
在裕后街斑驳的骑楼下,我常想象宋代诗人秦观当年在此挥毫的情景。他笔下"郴江幸自绕郴山"的慨叹,让这座湘南小城在文学长河中泛起永恒的涟漪。如今的南塔脚下,退休教师老周每周都在义务讲解湘南起义纪念馆的故事。他说当年朱德率军经过板梁古村时,乡亲们连夜赶制三百双草鞋:"那些稻草里编进的不仅是温度,更是民心。"
北湖公园的女排雕像,总让我驻足。触摸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仿佛能听见80年代凌晨4点的击球声仍在回响。郴州人把这种坚韧刻进了基因:早春的冰糖橙园里,果农们在倒春寒中给橙树覆膜;腊月年关,栖凤渡鱼粉的香气依然在火车站蒸腾;就连十字路口卖米饺的老伯,30年如一日把面团揉得光亮如绸。
青春坐标上的未来叙事
表弟今年在郴州高新区的新能源企业见习。视频里他兴奋地展示着锂离子电池的涂布车间:"姐你看,这涂布精度要达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他身后,机械臂正在玻璃幕墙内跳着精确的芭蕾。这个曾经在苏仙岭放风筝的少年,如今谈论着"碳达峰""智慧物流",眼睛里跳动着和父辈修水渠时同样的光芒。
周末去西河风光带散步,发现河岸新添了许多青春元素:大学生创业的"郴心文创"店里,瑶族图腾变成了赛博朋克风的手机壳;网红码头上,汉服少女正在直播介绍陈家大屋的古建筑智慧;就连传统杀猪粉店都挂起了电子菜单,扫码就能追溯汝城黑山羊的养殖信息。这些新旧交融的画面,让我想起郴州高铁站那幅巨型浮雕:古铜矿遗址的巷道与现代铁轨在时空中交错,指向更远的远方。
暮色四合时,我总爱去北湖公园听票友唱昆曲。水榭倒影里,老人们的唱腔依旧婉转:"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忽然一群穿校服的少年抱着吉他加入,流行旋律与古老曲牌奇妙共鸣。晚风掠过湖面,捎来临武鸭的醇香、永兴银器的脆响、桂东玲珑茶的清韵。这一刻,我读懂了故乡最深的密码:它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由无数双手共同书写的动态诗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号召,正在这些新旧交织的叙事中生长出具体的形状。
郴江依旧在流,带着板梁古村的炊烟、东江湖的星光、高新区实验室的数据流,奔向洞庭的怀抱。而我的笔尖正划过稿纸,如同艄公的竹篙点过水面,在时光长河中激起层层涟漪。这涟漪终将汇入新时代的浪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响乐中一个清亮的音符。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细腻笔触探寻东江湖畔乡愁密码,极具感染力。从山水褶皱里渔民撒网、非遗传承人的刺绣中,挖掘生存哲学;借秦观诗词、湘南起义故事、女排训练基地等,展现历史肌理中的精神图谱;通过表弟在高新区工作、西河风光带的青春元素,描绘青春坐标上的未来叙事。全文层次分明,新旧交融,生动诠释故乡的发展与传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倩佳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