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蕊 | 湘南学院学生
2025-04-07 15:08:11



刘  蕊

湘南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刘蕊,女,2005年12月出生,现就读于湘南学院语言文学系。

创作背景:作为一名在郴州就读的大学生,作者对郴州充满着好奇心,并且身为文学系的同学对于写作更是抱有极大的兴趣。在双重吸引下,作者前往郴州的各个美景进行探索,这一篇是作者在前往裕后街写下的。


代表作品

忆苏轼

参赛作者:刘  蕊(湘南学院学生)

每当我们提起苏轼,想到的是什么呢?是那每逢中秋晚会都会歌唱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那令人垂涎欲滴的东坡肉?回望他的一生,不应当只是知道他是诗词美食的发明家,更应当注意的应该是他将积极乐观融入风浪中,将豁达散发的淋漓尽致的人生态度。

苏轼,生于眉山的一座靠近河流的小城旁,他二十岁参加科举考试时正逢欧阳修改制,倡导抒发心中感想,此时的苏轼年轻气盛,才华横溢,于是他提笔将内心所感注于纸上,其文风古朴,真情实感得到了欧阳修的高度赞赏。年轻的苏轼仕途顺利,因而内心情感丰富,表达真实而又任性,不屑于官场上的虚伪,不顾及他人的看法。此时的他如同一只高傲的雪雁,翱翔于天际。然而后来因不支持王安石变法之急,被置于基层,苏轼在基层深得民心,被宋神宗夸赞。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的官场上从稀稀疏疏的骚动发展到集体反对苏轼,那些虚伪至极的官员们“义愤填膺”,费心费力地从苏轼的诗词里寻找着蛛丝马迹,为了证明他不忠、他无礼,为了将格格不入的他推向深渊。而此时得知朝廷之事的苏轼还在打趣道:“正好,我的诗皇上都能看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小人的风言风语传入神宗的耳中,竟真的成为了逮捕他的利器。苏东坡被捕时,内心充满着恐惧和疑惑,他拖着沉重的枷锁游行示众时,生锈的铁链拖在地上发出吱呀声响,给宋朝一笔一笔划下耻辱划痕,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脸。乌台监狱成为了苏东坡的精神炼狱,在他被关押的130多天里,陪伴他的只有一小片清冷的月光。一大片黑暗笼罩了他的人生,他内心的疑惑与郁闷也融入进黑暗之中。随着事情的发酵,苏东坡的支持者也冒出头来。愈来愈多的上书为苏东坡而发声,太后在重病之际更是以一句“不必大赦天下,只必赦苏轼一人可好”,令人动容,在大家的支援下,苏轼终于离开了乌台,来到了黄州。

黄州,成为了苏东坡人生的转折点。11世纪,那个慷慨收留苏东坡的黄州,是一片萧索之地。在前往黄州的路上,他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在他飘摇的路上,他不知道前方是怎样的,也不知道为何前往黄州,寂寞孤凉之情油然而生。到达黄州后,暂无定居的他住进了一方寺庙的小木屋中,此时的苏东坡开始思考人生,之前那位桀骜不驯的少年在黄州正在悄悄改变。由于没有薪资,受经济压力与家庭重担,窘迫的苏东坡开始像农民一般下地干活。苏东坡宽阔豁达的心境让他很快地适应了田园生活,在这时,苏东坡写下了许多关于田园的诗歌,在生活艰苦不得不种田之时,他仍然积极乐观,与农民们交谈,如同他的那些田园诗一般,一起融入了大地之间。

若有人问对苏东坡影响最大的地方是哪,那我必会说黄州。这是他人生中的一道槛,更是他成长时推波助澜的一道浪花。在他前往农田时,下起了大雨,周围的人都在躲雨,而苏东坡则是慢悠悠地走着,在风雨中,他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何尝不是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呢,已经经历了人生大风大浪的苏东坡,已经不再害怕,反而他享受着,他赞扬着,他以豁达的心面对风雨。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他经历了时事艰难后写下的诗词,此时他的人生境界已然高了一个层次。曾经那位迷茫过,绝望过的苏轼已然释怀,他笑笑,走上山头,感受着带寒的微风,提笔皆为豁达乐观,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造就了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若无黄州,苏东坡怎会体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竟是一种喜悦之情,若无黄州,苏东坡的精神境界可能不会成为中国文学史第一人。古代文学史上从来不缺积极乐观的文人,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刘禹锡,可是能将这种精神展现的最淋漓尽致的,当属苏东坡。他用豁达的心包容了所有的不平与苦难,取而代之的是他诗中的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而他留给我们的只是诗词中的豁达,言语里的轻松。正是黄州,成就了苏东坡,也正是苏东坡内心的宏大,成就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


作品点评

这篇《忆苏轼》以细腻笔触,展现苏轼跌宕人生。先由常见印象引入,再详述其从科举崭露头角到因变法遭贬,尤其在乌台诗案中的悲惨遭遇。重点描绘黄州转折,借诗词彰显其心境变化。作者通过对比,凸显苏轼豁达之独特,深刻剖析黄州对其意义,行文流畅,对苏轼解读全面且有深度,令人对苏轼更生敬意。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倩佳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