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宁
湘南学院学生
山水郴情
参赛作者:张倩宁(湘南学院)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是秦观留给后人的千古名句。这句诗人人都认可它是千古名句,人人似乎都能读懂它,但人人似乎又都读不懂它。我与郴州的缘分便结识于此。
来郴州之前的我,对这句诗的理解只是觉得有点玄,有点摸不着头脑,思来想去或许这只是秦观在被贬后心绪复杂、内心悲痛,便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江水从不会为谁停留,也不会为谁回答,其中滋味只有诗人自己体会。诗人是否从中找到了自己的解脱,我们未能可知,现在的我们可以试图从郴山郴水中感受那时的郴情,或是抒发出自己的郴情。
正是这首诗让我与郴州尚未相见,似乎就产生了命运般的联系。“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在亲眼见到东江湖前,我一直以为这是秦观为了慰藉自己而夸张的描述而已,直至所见才觉不俗。凌晨5时,郴州的山色还浸在靛蓝的墨水里,我已站在东江湖的观景栈道上。远处传来几声零落的犬吠,更显得四野岑寂。十月的风挟着水汽扑在脸上,凉丝丝的,像鱼尾扫过面颊。当地人老周叼着烟斗说:“雾要起了。”话音未落,湖面果然浮起一缕白纱。起初只是几绺游丝般的雾气,转眼就织成绵密的云毯。整片湖成了蒸笼里颤动的米糕,小舟在奶白色的雾海中时隐时现。船头一盏马灯摇摇晃晃,倒像是天上跌落的星子。忽听得“哗啦”一声响,渔人撒开琥珀色的网,惊起的水珠在半空凝成水晶帘——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雾漫小东江”。乘游艇溯流而上,两岸青山突然活了过来。丹霞地貌的崖壁像被巨斧劈过,赭红色的岩层间夹着黛青与姜黄,活脱脱是打翻的颜料罐。阳光穿过云隙时,整座山就变成燃烧的火凤凰,羽毛簌簌落在水面,染得波光粼粼。雾漫东江恰似山水与晨光的一场私语。在离开的车上,发现衣襟上还沾着露珠。这滴水或许从秦观的词中出发,穿越八百年烟雨,终于在此刻坠入我的手心。
说来惭愧,到了郴州这么久也才去过东江湖,感受郴江的魅力,郴山却未曾相遇,但即便未去我也知道那一定是顶顶好风景。与山水相逢生出独特的感情,从日常相处中感受人与人的温暖。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紧扣“山水郴情”主题,借秦观诗词串联起对郴州的印象。作者从对诗句的初浅理解,到目睹东江湖美景时的震撼,细腻展现了内心触动。对“雾漫小东江”的描写尤为精彩,视觉、听觉交织,生动呈现出如梦似幻之景,结尾“露珠穿越八百年”的想象浪漫又富有诗意,不过提及未登郴山稍显突兀,整体情感表达真挚动人。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倩佳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