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潇
湘南学院学生
郴水长歌:千年文脉与山河的对话
参赛作者:王 潇(湘南学院)
指导老师:傅 曦(湘南学院)
郴江的晨雾里总浮动着千年往事。当秦观在郴州旅舍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时,这条蜿蜒的水流便成了文人墨客的知己,将贬谪的苍凉与土地的温情酿成不朽的诗行。
流水照见文心
北宋绍圣四年的月光,曾照着三绝碑上的墨痕。被贬谪至此的秦观,在苏仙岭的暮霭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他笔下的郴江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而是所有失意者叩问天地的精神图腾。七百年后,徐霞客踏着青石板走进郴州,在《楚游日记》中留下了8400余字的深情注脚。这位地理学家用脚步丈量过临武丹霞、宜章溶洞,却在郴江边驻足最久——或许他也听见了江水与古碑的私语。
青山孕育精魂
骑田岭的云雾中,至今回荡着周敦颐的讲学声。这位理学宗师在郴州任县令时,将《爱莲说》的清白气节播撒在书院青瓦之间。他教导学子“出淤泥而不染”时,窗外的王仙岭正绽放着漫山杜鹃,天地正气与自然造化在此水乳交融。而在桂阳县的深林里,蔡伦收集构树皮的身影化作永恒剪影。郴州丰沛的竹木资源,让这位造纸先驱在此完成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创举,树皮麻头在他手中化作承载文明的素笺。
血脉滋养情义
韩愈祈雨的黄溪庙前,至今立着感恩的石碑。唐时的旱魃肆虐,这位途经郴州的文豪脱下官袍为民请命,甘霖降临时,他写下“精诚动天地,忠义感鬼神”的诗句,将知识分子的担当刻入郴州风骨。千年后的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仍在传颂。三位女红军用剪刀裁开的不仅是棉被,更剖开了军民鱼水情的赤诚之心,这种温暖至今流淌在郴州人的待客之道中。
如今的郴江两岸,古老文脉与现代文明正进行着新的对话。护林员刘真茂四十年如一日守护莽山苍翠,恰如古人守护心中道义;郴江河治理者清除工业时代的沉疴,让波光粼粼的导流渠重新映照城市灯火。当郎朗的钢琴声在莽山云海间响起,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山水清音,更是千年文脉的当代回响。
郴江水依旧静静流淌,倒映着苏仙岭的苍松与摩天轮的霓虹。从秦观词中的孤舟到如今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蓝图,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应答方式——用山水包容所有悲欢,以文脉滋养代代郴人。正如那首传唱千年的伴嫁歌谣,质朴的曲调里,藏着对天地人生最透彻的领悟。
作品点评
本文以“郴水长歌”为引子,精妙串联起郴州的千年文脉与山河故事。从秦观、徐霞客的诗意笔触,到周敦颐、蔡伦的精神传承,再到韩愈、红军的情义延续,古今交织。生动展现出郴州在历史与现代碰撞中的独特魅力,彰显出山水滋养文脉、文脉传承不息的深刻主题,行文优美,情感真挚,令人对郴州心生向往。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倩佳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