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耀莹 | 湘南学院学生
2025-04-07 14:35:04



彭耀莹

湘南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彭耀莹,女,2004年8月出生,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学生。

创作背景:从小生活在郴州,上大学后有更多的时间观察生活,突然看见湘南的秋景,有感而发。


代表作品

湘南的秋

参赛作者:彭耀莹(湘南学院)

秋天,是万物落幕的季节。气温骤降,大雁南飞,落叶飘零,百花凋落,是秋天最常见的景色,也是人们心中孤寂落寞的象征。关于秋,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关于秋,范仲淹有“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惆怅;关于秋,刘禹锡却在《秋词》中写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日盛景,他不写秋的孤苦,不谈秋的凄凉,只是说秋天并不比春天差,这更像是在写南方的秋天。南方的秋天,并不像北方的秋天一样萧瑟,大片大片常青的绿树,一阵阵芬芳的花香,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热浪中带着丝丝清凉,在这样的美景之下又怎会产生悲秋的感叹呢?

如果你想了解南方的秋天,那我便讲讲湘南的秋天。我自小长于湘南,感触最深的就是湘南的秋天。若你问我湘南的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得看看湘南的桂花什么时候开,桂花是湘南秋季必不可少的。在湘南,桂花的花期不长,却会开两次,第一次开在8月,第二次开在10月,当10月的桂花一簇簇悬挂在枝叶间的时候,就说明湘南已经正式步入秋的时节。桂花它从来都是低调的,不经意间,就已经开满枝头,直到闻到淡淡的清香,人们抬头一看,才发现树上挂满了淡黄的小花。宋代词人李清照曾在《鹧鸪天·桂花》中这样赞美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的美从来都不只是靠颜色、颜值这种外表的来吸引人们,它更注重的是“内在美”。它有着独特的芳香,实用的药理,历史悠久的食用价值,元代诗人倪瓒曾用“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来称赞它,说它花香馥郁经久不散。十月桂花,十里飘香,当金黄的小花开在枝叶间的时候,湘南的秋天已然到来,一阵凉风吹过,细枝晃动,抖落满地金黄,带来缕缕清香,这就是湘南秋景的秋香。

若你问我湘南秋景中最美的景色是什么?那必然是秋霞。湘南的秋霞从不会令人失望,天空中形态各异的云朵散射了落日最后的余晖,五彩斑斓的光线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巨大的水彩画。在此刻,洁白的云朵就像那坠入爱河的少女,全身都染上了粉红色,她静静地追随着,静静地送别她的恋人;而那落日就似即将远去的青年,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的爱意,他慢慢地落下,回头看着前来告别的爱人,依依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湘南的秋霞是色彩鲜明的、浓墨重彩的、毫无保留的,光与影的交织不仅是艺术美,更是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

古人常以月寄托情思,所以诗人们一般通过写“秋月”来表达思念家乡、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情感。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诗句中常用“秋月”寄以思念?在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家人团圆共赏满月的节日,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又因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此时正值秋季,故称其月为“秋月”。湘南的“秋月”也寄托了人们浓厚的感情,当你远远地望着玉盘里的那道“倩影”时,是否想象过那个一直在传说中存在的广寒宫,是否幻想过那位名叫嫦娥的仙女,是否感叹过古代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秋月”代表思念,但对我来说湘南的“秋月”更像是在与古人交流,天上仍然挂着一轮秋月,人间却早已换了一个人间。

秋风一吹,万物凋零,那是北方的秋天;秋风一吹,飘香十里,才是湘南的秋天。湘南的秋是在常绿常青中到来了,金黄色的小花挂满枝丫,馥郁的秋香久久不散;天空,好似秋神驾着七彩祥云,巡视人间;秋月皎洁,却寄托思念。湘南的秋是鲜活的、明亮的,它满怀活力与希望,在酷暑之后为人们带来清凉。


作品点评

这篇《湘南的秋》写得情韵悠长。开篇借古人诗词引入,对比南北之秋,自然引出湘南的秋。主体部分从秋香、秋霞、秋月多维度展现,桂花的低调清香、秋霞的浓墨重彩、秋月寄托的情思,描绘细腻,饱含情感。语言优美灵动,善用修辞。结尾总结湘南秋的鲜活明亮,表达对家乡秋景的热爱,令人对湘南之秋心生向往。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张倩佳

三审:李艳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