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安
宜章县第五中学学生
林邑灯火暖三湘
参赛作者:陈怡安(宜章县第五中学)
指导老师:周兰芳(宜章县第五中学)
郴江河上的晨雾未散,南塔路口的早餐铺已升起袅袅炊烟。老板娘桂姨将第一笼蒸饺装进保温箱,递给穿红马甲的少年:“送去栖凤渡敬老院,趁热乎。”氤氲的热气中,“半条被子”的红色基因与市井烟火悄然相融——这座城市的温暖,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烙在生活褶皱里的印记。
回忆历史印记
苏仙区环卫所的档案室里,珍藏着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1985年特大冰灾时,东风路23户居民自发组成"护灯队",轮流为抢修电路的外地工人照亮巷道。如今这支队伍已传承三代。去年春节大雪,95后电工小刘在抢修线路时,看见居民楼窗口齐刷刷亮起手机闪光灯——那些光点连成的银河,恰是三十年前马灯照亮的轨迹。
唤醒城市温度
裕后街"老邓剃头铺"的玻璃窗上,常年贴着一张泛黄告示:"70岁以上老人剪发免费。"邓师傅的儿子在广东开美容院,他却守着十平方米小店二十载。街坊们都知道,他还是"郴州献血状元",34本献血证整整齐齐码在镜柜里。斜对面的南街小学孩子们给他画了幅肖像:手持推剪的邓爷爷头顶飘着云朵,云上写着"好人会发光"。
感受风土人情
凌晨四点的罗家井市场,肉铺张叔的砍骨声惊醒了路灯。他的三轮车上总绑着两个泡沫箱:左边是给环卫工的筒子骨汤,右边是给流浪猫的碎肉边角料。二十年前洪水淹摊时,是街坊们蹚着齐腰深的水帮他抢出冰柜。如今他的记账本上有一串特殊符号:画圈的赊账单是给孤寡老人的,三角标记是预备捐给贫困学子的。“当年三个学生娃凑钱买走我泡水的肉,说要包饺子给福利院。”他剁肉的刀顿了顿,“那饺子里包的哪是肉,分明是郴州人的心气儿。”
奋发当代青年
郴州一中的"微光社"有个特殊传统:每届毕业生都要在五盖山种一棵枇杷树。这个始于2016年的环保社团,最初只是五个学生帮麻田村孤寡老人卖滞销枇杷。如今漫山枇杷林不仅让村民增收,更成为研学基地。现任社长李雨菲记得,去年台风天她和社员冒雨抢收果实,浑身湿透时,八十岁的王奶奶颤巍巍端来姜汤:"细妹子,莫冻着咯。"枇杷叶上的雨珠,映着少年与老人相视而笑的脸庞。
暮色漫过郴州西站时,“郴心服务台”的灯牌准时亮起。志愿者小陈帮误车老人改签时,玻璃幕墙正映出苏仙岭的轮廓。山腰处,“半条被子”雕塑在夕阳下泛着柔光,山脚的栖凤渡鱼粉店飘来阵阵香辣。
从女红军剪开的棉被到志愿者端上的姜茶,从瑶寨银饰的古老纹样到云端课堂的数据流,这座城市的温暖永远在古老与现代的河床里奔涌。正如舂陵江终将汇入湘江,郴州人的善意,亦在细碎光阴中酿成了属于整个中国的温度。
老师点评
本篇文章具有本土化特色,从历史纵深、文旅融合、时代印记、方言细节等方面进行描写,具有生活化和情节化。全文结构清晰,按总—分—总框架进行叙事,有条理性。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杨 漪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