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
宜章县第五中学学生
栗香深处是吾乡
参赛作者:陈 瑞(宜章县第五中学)
指导老师:陈嘉敏(宜章县第五中学)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石板路上,老樟树的影子被朝阳拉得老长。我背着书包走过村口,望见远处起伏的山峦被薄雾笼罩,那是我们栗源的青山,也是我心中最美的画卷。
记得那时爷爷常带我去后山捡栗子。油亮的板栗滚落在松针间,像调皮的小刺猬。爷爷说:“咱们栗源的板栗,明朝时可是贡品哩!”姐姐和我一齐发出惊叹。
柳宗元曾写下"欸乃一声山水绿",这诗句总让我想起家乡的山水——莽山云雾缭绕,武水河碧波荡漾,每一处都藏着自然的馈赠。
后来读到宜章县志,才知道这片土地的血脉里流淌着红色的基因。1928年湘南起义的号角在这里吹响,邓中夏、萧克将军的身影曾掠过青石巷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诗句,在宜章多所中学的琅琅书声中代代相传。
现在每天放学,我总会帮爸爸打理菜园。蹲在田垄间拔草时,裤脚沾满湿润的泥土,却让我感到格外踏实。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意境,原来就藏在这青椒舒展的叶瓣间,在红薯藤蜿蜒的藤蔓里。去年村里开始弄网络物流,妈妈做的红薯干和爸爸栽的脐橙装进印着"郴州宜章"的纸箱,沿着107国道奔向远方,让更多的人知道湖南的“南大门”。
教室后墙贴着王船山的名句:"六经责我开生面",语文老师讲述周敦颐在郴州讲学的故事时,粉笔灰落在她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上。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对于我们这些喝着武水长大的孩子来说,就是要让家乡的板栗更香甜,让古老的瑶歌传得更远。看着炎炎夏日讲台上老师因为汗水浸湿的衣衫,我突然明白:报效家乡不一定要远离故土,用汗水、勇气、奋斗和知识浇灌脚下的土地,同样能让青春绽放光彩。
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我望向窗外繁星点点。杨万里"郴山奇变水清泻"的诗句在心头萦绕,如今的郴州既有红色文化的传承,板栗的清香,脐橙园里的笑语,也有读书声琅琅流淌,古老的福城正焕发新颜。
我知道,当栗树再次挂满青果时,我们这些少年也会像饱满的板栗般成熟。到那时,我要用双手为家乡栽下更多绿荫,用双脚踏出乡村振兴的新路,让郴山郴水永远荡漾着春天的希望。
老师点评
该同学以每天生活所见所想入笔,行文中有浓浓的家乡自豪感。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杨 漪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