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芸 |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职工
2025-04-01 16:04:51


杨倩芸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职工


作者简介

杨倩芸,女,1990年12月出生,目前任职于湖南省韶山管理局。2022年12月,经省委组织部选派,作者赴郴州市汝城县马桥镇挂职,任马桥镇党委副书记,兼任马桥镇西览村第一书记。来到汝城后,她深深爱上了这片热土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在汝城挂职锻炼的两年,她踏实工作,与同事、村民积淀了深厚的情谊,党性修养得到进一步锤炼,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24年12月底,作者因挂职期满离开汝城,回到韶山。

创作背景:汝城,来过之后就不曾离开,因为在这里,可以见山、见水、见初心。作者有感而发创作的《汝城,来过就不曾离开》在“新湖南”刊发,反响热烈,点击量达28万+,汝城县委书记、县长带头转发点赞,给了她极大的鼓励。欣闻文学大赛开展,心怀感恩之心,再次向大赛组委会投稿。

代表作品

汝城,来过就不曾离开

参赛作者:杨倩芸(湖南省韶山管理局)


这里,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强调“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

这里,是中国温泉之乡。“一城三泉”独具特色,其中的热水温泉是华南地区“流量最大、水温最高、水质最好、面积最广”的天然“灵泉”,水温最高达98℃,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世间罕见的珍稀“氡泉”,被誉为“华南第一温泉”。

这里,是理学名城。北宋皇祐二年(1050),理学鼻祖、“道学宗主”周敦颐在这里任县令,创《太极图》,著《太极图说》《拙赋》等千古名篇,尤以《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令人称颂。

这就是汝城。

笔者有幸在汝城挂职锻炼两年,这里是“红色沙洲、温泉之都;中国汝城、幸福边城”,满是独特魅力。

汝城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鸡鸣三省,水注三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县。

这座城,宛如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每一寸土地都是承载岁月记忆的展柜,细细诉说着1600余年的动人故事。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地呈现在您眼前,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在千年的时光长河之中。

“来汝城,汝必成”。在这里,可以见山、见水、见初心。

让人不想离开的,是汝城的山

汝城是个山区县,开门见山,处处是山。

方向盘轻转,驶向汝城方向,须臾间,犹如行驶在云端一般,云雾如轻盈的丝带飘动于半山腰,俯瞰山下村庄,云遮雾罩,宛如仙境。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景象真切地呈现时,已然告诉我们:汝城到了。

汝城森林覆盖率高达74%,保有原始次生林达13万亩,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汝城的山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是汝城的山之杰出代表,4A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7.4%。这里有植物28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近300种。既有高大挺拔的乔木,如松木、红杉等,秀直挺拔,直插云霄;又有婀娜多姿的灌木,它们枝叶交织,为森林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高浓度的负氧离子如灵动的精灵,肆意地钻入肺腑,沁人心脾。与汝城毗邻的桂东县,喊出了“来桂东,我‘氧’你”的口号,其实,汝城更不一“氧”。

氾水山是汝城的山之另一极具特色的代表,位于湖南汝城县、广东韶关仁化县、江西赣州崇义县交界处,在山巅三省交界处立有一个界碑,由此得名“一脚踏三省”,令天下游客慕名而来。这里山高路险,一山四季,移步换景,有原始森林,有高山杜鹃,有山巅草甸,还有飞流瀑布,更有各种珍稀动植物。历险攀高、脚踏三省,夜宿山巅草甸、伸手摘星辰,这不正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吗?

无论是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还是笔者工作所在的乡村,随处可见的,是山。在热闹非凡的网红景点,山被赋予了浪漫与新奇的色彩,成为游客们追寻诗与远方的寄托;而在宁静质朴的乡村,山则是生活的底色,默默陪伴着村民度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承载着数不清的成长记忆。

让人不想离开的,是汝城的水

汝城的水,最有温度。这份温度,是温泉水给予旅人的贴心慰藉,洗去一路风尘;是河流之水滋养土地,孕育出丰饶物产,给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尽馈赠。

汝城县有“三水”,“热水温泉”“暖水温泉”“官溪温泉”。热水温泉,因最高达98℃而闻名内外。暖水温泉,水质清澈,可饮可沐,荣获国家五星级温泉、中国十佳浪漫温泉等。官溪温泉,“森林泡汤,负氧包干”,四面环山,负氧离子含量丰富,阳光透过迷雾,映照在苍翠的山谷,温暖的气息弥漫其间。

对游客来说,到汝城必泡温泉。一入暖池,瞬间解忧,当脚尖开始浸入温泉水的那一刻起,浑身舒爽通透,仿佛世间一切都变得美妙。在热水温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几乎所有的食材都能在温泉水中完成奇妙的蜕变,鸡蛋、玉米、花生等等,通过温泉水的浸泡,都能在短时间内变成美味的小吃,带领人们开启一场独特的美食之旅。

汝城之水,亦怀豪放气魄,那便是山涧溪水。漫步林中,拐过山角,不经意间抬头,只见瀑布群从山顶奔腾而下,水花飞溅,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五彩光芒,空气中飘着丝丝甜润。坐在瀑布边的巨石之上,看着水面波光粼粼,如跃动无数细碎的银片。这里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仿若所有的一切都被按下了暂停键,思绪慢慢飘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抵便是如此吧。

让人不想离开的,是汝城“‘半条被子’·温暖中国”的初心

一个故事,温暖一座城。在这座历史博物馆中,最闪耀的展品非“半条被子”的故事莫属。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个故事生动地彰显了军民鱼水情深,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初心。

此后,“半条被子”的故事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汝城也因此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精神内涵。它不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红色足迹,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汝城人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如今,以“半条被子”故事为核心打造的红色旅游景点,成为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汝城不仅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还是南昌起义部队的休整地、湘南起义的策源地、支援广州起义的出发地、红军作战的纪念地、红军长征经过地、南方三年游击战的核心区。

这里有“一张借据的承诺”的感人故事,蕴含着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一诺千金的郑重承诺;这里有朱德亲题“世界一家” 的珍贵牌匾,彰显着人民军队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伟大情怀;这里走出了两位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

生活在这片红色热土的汝城人民,一代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守革命初心。

他们是“格美”台风肆虐资兴时,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迅速集结、毫无畏惧奔赴资兴救灾一线的党员、干部、民兵、医生;是刻苦专研,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木雕手艺人傅航;是返乡创业,带富一方百姓的企业家朱万兵;是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工作者——他们可能是乡村教师,用知识的火种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可能是基层民警,守护着一方的平安与和谐;可能是村干部,关心着每一位村民的生活点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坚守,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对基层事业的无限热爱。

他们凭借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克服了经济发展中的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脱贫摘帽。今天的汝城,正在拥抱世界,融湾向海。

汝城,承载着本地人的平凡生活,处处彰显岁月静好的模样;吸引着外地人追寻憧憬,成为他们心中的诗与远方。她是那么远,又这么近。说她远,她静卧于湖南边陲,隐于重峦叠嶂之间,仿若遗世独立的明珠,远离尘世喧嚣;说她近,是因为在这里的每一次体验,都能触动心灵深处,一切都真实可感、可触、可品。就像汝城的豆根、魔芋、辣椒粉。

由于两年挂职期满,我于2024年12月末,离开汝城,返回韶山原单位工作。可多少次在梦里,我又回到了那片见山、见水、见初心的红色热土,同曾经的同事一起抗洪、扑火……

汝城,你是我心中那座来过就不曾离开的小城。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情真意切,生动展现汝城魅力。作者以细腻笔触描绘汝城山水,无论是云雾缭绕的山,还是温暖宜人的水,都充满诗意。对 “半条被子” 等红色故事的讲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汝城的红色底蕴。文中还列举诸多美食,增添生活气息。整体行文流畅,结构清晰,表达出对汝城的深深眷恋,能引发读者对这座小城的向往。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李艳艳

三审:全昌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