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煊
郴州市林邑中学学生
游东江
参赛作者:陈 煊(郴州市林邑中学)
指导老师:彭 文(郴州市林邑中学)
“雾漫江面上,轻舟渔火中。”湖面上一层白纱,随风轻舞着,隐隐牵动了我的心。东江湖,坐落于湖南郴州。它像一个灵动十足的少女,悠悠起舞,温柔而明媚;它像一位仪态端庄的妇女,孕育着郴州的文化底蕴;它又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清晨,我来到东江湖。晨雾弥漫,景物朦胧,浅色的天空、深色的山峰都在雾中若隐若现。乘着船驶入雾气当中,伸出手想要触碰这缕白纱,却只见虚无中那绿水青山处,山的轮廓不知被谁用墨绿色的笔勾勒出;还见淡淡的绿在风中轻轻摇曳,一层一层,一座接着一座。
再往前驶,雾气渐渐散开,一只乌篷船好像飘在雾气当中,隐隐觉得那并不是雾,而是天上的白云,白云被揉碎,就这样一团团地铺在了湖面。乌篷船上的红灯笼随着船的行驶在晃动,船上渔夫的身形也越来越明显。稻秆制成的草帽下是一张黝黑的脸,看不清他的神情,但他应该笑得很灿烂。他身着红衣,与船上的红灯笼,都是这抹绿色中盛开着的娇艳的花。他双手扯着黄色的渔网向左后方摆去,再用力甩出,动作一气呵成。
从远处看,渔网散开在空中像淡黄色的花苞绽放;从近处看,又像一个漫入湖中的黄色泡泡。晨游东江,赏水墨丹青,赏画之人在不自觉中也成了画中人。
正午,我来到东江湖。民宿小道,弯弯绕绕,忽然间一阵香味悄然钻入鼻腔,路边竟清一色的都是卖烤鱼的摊贩。怪不得香味如此浓郁,我愿称之为“烤鱼之街”。禁不住烤鱼的诱惑,我走到一位爷爷面前,想买几串解馋。爷爷的乡音,让人听着十分亲切;烤鱼外皮金黄酥脆,鱼肉白嫩如玉,一口下去鲜美而细腻,诱惑着我吃下第二口。
这条街像我这样走不动道的人还有很多,摊贩的吆喝声,人们的赞叹声,家乡话与普通话的交汇都是东江交响曲的一部分。午游东江,尝人间烟火,抚慰赏画之人百转千回心。
傍晚,我来到东江湖。民宿的老板推荐我去猴古山瀑布瞧瞧。于是在他的带领下,来到了树林丛中的一条小路,脚下是黄泥土,头顶时而飘落下几片树叶。绿树沿路生长,回头看只见刚走过的小路静幽幽地被挤在两排树中间。
不知不觉已到了山顶。从山顶往下看,对面的猴古山瀑布就这样倾泻而下,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像一条轻盈飘逸的彩带,随着风舞动,色彩也流动起来,自由飘荡。
一日游东江,赏了湖光山色,尝了市井喧嚣,观了银瀑飞泻。这是郴州的文化底蕴,也是郴州人民与自然共生存的最好体现。福城之地,万物共生。
作品点评
《游东江》以晨雾为墨、暮霭为纸,绘就东江湖四时画卷。渔夫撒网的弧线是时间凝固的诗行,烤鱼摊的烟火气里飘荡着市井长歌。
作者以光影为梭,将雾中乌篷、金黄脆鱼与落日飞瀑织成郴州文化的经纬——自然不再是静默布景,而是与市声、桨影共舞的灵性主体,在“福城”的肌理上刻写生生不息的生态密码。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红萍
二审:龙琦钰
三审: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