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星 | 郴州市宜章县第五中学教师
2025-03-31 13:24:48


李丽星

郴州市宜章县第五中学教师


作者简介

李丽星,女,2002年7月出生,郴州市宜章人,现任教于宜章县第五中学。

创作背景:参加工作以来,对文学的热爱从未遗落,领着学生用诗歌书写和煦的春风,用文字丈量故乡的风物。自小生长在郴州山水中,笔尖总是沾着鱼粉的香味。这次,便用脐橙般饱满的文字,将故乡未被窥见的绮丽,写给更多的人赏读。

代表作品

山水情长,家乡味浓

参赛作者李丽星郴州市宜章县第五中学)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少游的叩问,在千年后的清明雨里仍泛着粼粼波光。每当我踏上栗源镇湿润的青石板,总感觉那些凝结在屋檐下的水珠,都是词人未及垂落的泪珠。湘南春深,我的故乡宜章县栗源镇就在云雾中舒展着筋骨。莽山古树抖落的露珠坠落在山间小径,青石板街的姜糖香气正徐徐上升。

莽山的云雾有时轻如云彩,有时又厚重如锦被。那些乳白色的絮状物总在黎明时分越过山脊,把千年红豆杉的枝桠压成弯浅浅的月牙,让我想起了祖父的旧布鞋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老人自小在这片土地长大,在教我辨认石斛与黄精时,他总爱用烟斗敲打布满年轮的老树桩。从山上的小径回家时,我总爱在路边采一把蕨。蕨根在溪水中褪去褐色的衣,石臼里捶打出的琼浆慢慢凝成了黑玉糍粑,是我童年里不可多得的一道美食。初春的山风轻柔地掠过瑶家木楼高高的檐角,将捶打蕨根的 “咚咚”声送往遥远的深深山谷,与采茶女的歌谣交叠在一起,溅起满山的雀鸣。

记得有一年的谷雨,我在采蕨时不慎滑下山坡,一筐的野菜洒落一地,腿也疼得走不了路,我惊慌失措地大哭起来。然而,祖父并未责怪我,他在山坡附近不停地采摘藤蔓,慢慢用葛藤编成背带,吃力地背着我下山。我趴在祖父单薄的肩膀上,看着湿软的泥地上落下一串串深深的脚印,泪珠悄然落下。祖父的蓑衣蹭过了杜鹃花丛,染红了整个我整个童年。那夜,火塘映着老人熬药的侧影,他往陶罐里投进“七叶一枝花”,说:“莽山的草药认得自家孩子。”霎时,药香与蕨根糍粑的蒸汽在我的鼻尖缠绕,织成一张温热的网,网住了我离乡多年数不尽的乡愁。

栗源堡的人们是经历了锤炼的。多少“复源”(栗源镇中一个村子)先锋、志士仁人曾浴血奋战于“明星桥”头。无论是曾经抛头颅地拼搏,还是现今摔膀子地制糖,栗源堡的人民依旧是钢、是石,坚硬如斯、“霸蛮”如斯。然而,这坚硬的钢里却也有柔软的地方。如同栗源春天盛开的油菜花田,如同我幼时趴在祖父背上闻到的花香,如同每一个栗源人回到家时桌上摆好的饭菜……数不尽的柔情化作一缕缕清风,吹在每一个栗源人的心中,也吹在每一个离家的游子心底。

无论离家多久,我总也忘不了家乡的美食。家乡的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精神的传承。记得有一次清明节,我随家人回乡祭祖。祭祀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莽山绿茶,分享着带来的美食:除了有栗源镇的手工姜糖,有莽山的蕨根糍粑,还有宜章糖油粑粑、灰水黄糍,年前自己晒制的红薯干......自家腌制的腊肉。那腊肉,是用传统的烟熏方法制作而成,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聊着家常,笑声回荡在山谷间。那一刻,我明白了,家乡的美食之所以让人难以忘怀,是因为它们承载着家人的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莽山的山水滋养了我们,栗源镇的风土人情塑造了我们。清明欲断魂,栗源驻心间!这个缅怀先辈、感恩自然的当下,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的魅力,家人的温情。无论是莽山的蕨根糍粑,还是栗源镇的手工姜糖,它们都是家乡的符号,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窗外的梧桐正在抽芽,我却看见栗源河两岸的香樟在风中婆娑。那些被我们称作故乡的,从来不是地图上的坐标,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而是石臼里年复一年捶打的晨曦,是糖锅里翻滚的金色黄昏,是烟斗吞吐的苍茫暮色。它们化作血液里的情丝,在异乡的月夜结晶成宝石,提醒着我们:所有的远行,最终都是为了在某个夜雨里,重新聆听来自故乡的雨声,重新品味家乡的味道。


作品点评

此文饱含深情,极具感染力。作者借秦少游词句引入,以细腻笔触描绘故乡栗源镇的山水风光、民俗美食与动人回忆,如祖父背自己下山、清明回乡分享美食等场景,将家乡情与美食紧密相连。语言优美,诗意盎然,“石臼里年复一年捶打的晨曦” 等语句,生动展现家乡在心中的独特地位,唤起读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李艳艳

三审:全昌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