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慧
郴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山水自有心光来
参赛作者:成 慧(郴州市第一中学)
那日,天边还是蟹壳青,露水打湿的落叶粘在阶沿,石阶恍若云间天梯,蜿蜒伸向峰顶。
学生们蹦跳着数着台阶,数到三百阶便有人喊腿酸,“别数台阶了”,我提醒数数声渐弱的学生,“留些力气听山醒来的声音。”话虽如此,学生们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我心下一乐,大概山早被惊醒了罢。
山风掠过耳际,“老师快看!”扎马尾的课代表突然指向峭壁。赭红色的摩崖石刻被晨露浸润,“三绝碑”三个字愈发苍劲。我跟学生们讲起摩崖石刻的故事,说秦少游的“郴江幸自绕郴山”就刻在更高处,一如每位郴州人谈起那首词的自豪神情。
越往上走,石阶愈陡。男生们早冲到前方,校服衣角在绿荫间忽闪。落在后头的文静女生扶着石壁喘息,发梢沾着不知是露水还是汗珠。我放慢脚步陪她们说话,轻声鼓励着她们一步步攀登。
爬到观景台时,还有些冷,学生们挤作一团跺脚取暖,时不时远远看一眼墨蓝色的天际线。我叮嘱他们喝点热水暖和身体,毕竟,等待日出总归是要些耐心的。仿佛没过多久,忽然有细碎的惊呼从人堆里漾开,学生们互相拍打着争着往前眺望:远山轮廓线上裂开一道金缝,云海开始沸腾,第一缕光从泛红的云际洒向大地。天幕变为鎏金色彩,整座郴州城正在缓缓苏醒,学生们兴奋起来:“那是一中吧?”“不是吧,这楼不像!”“那是北湖公园!”“有个湖,确实像!”学生们叽叽喳喳地笑闹起来,清晨爬山的疲惫一扫而空。
而我却有些恍惚。在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中,我突然意识到——太阳升起是有声音的。我没向学生们说,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我也曾在这样的清晨爬上苏仙岭,等待一场日出,就像等待我青春的日出那般充满希望。山水总有着养心的天性,家乡的山水更是。看着学生们因为框住太阳而闪闪发光的眼睛,我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心,也和这太阳一般,蓬勃的、徐徐升起的、永远跳跃着的青春的心。或许那一刻,他们也会和当年的我一样,在日出的晨光里,在那颗朝阳般的青春的心中,拥有了无限可能的力量。
后来我带学生们去了很多地方,像是再走一遍自己成长的足迹。爬上东塔岭,在烈士公园读那一面面镌刻着血泪的姓名墙,懂得青年亦肩负着国家民族的使命;在北湖公园,湖风阵阵,我们一起清理垃圾、帮助游客,体会志愿活动所具备的雷锋精神;在五岭广场,五星红旗在集体注目的凝视中庄严升起,理解人民与国家深厚的血脉联系……郴州的山山水水,一处一地,都是我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原乡,也是我努力塑造学生们正确品格的乡情寄托。我看着学生们,就像看到了自己,就像看到了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被郴山郴水养育出血性的郴州人。
郴州的山水从不言语,却将光阴酿成醇厚的馈赠。东塔岭的苍柏记得少年抚过石碑时的温度,北湖的清波录下了捡拾垃圾时的笑语,五岭广场升旗台下的花岗岩默默承托过无数双注视国旗的炽热眼眸……这些浸透乡土气息的瞬间,像苏仙岭石阶缝里钻出的酢浆草,在年复一年的春风中蔓延成绵长的根系,将一代代人的血脉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下山的路上,学生们相互念叨着那句“郴江幸自绕郴山”,蹦蹦跳跳地向下走着。我抬眼,看见朝阳的金辉洒向苏仙观的屋檐,恰似少年们终将带着山水的印迹,飞向更远的天地。而山水依旧默然,无声地托起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在晨昏交替中续写远去和回归的故事。如今我接过前辈火炬亦成为教育的播种者,听着学生们的笑声,我突然懂了前辈们的言外深意,那也成为我尽在不言中的期待:去吧,但别忘了,郴江永远绕郴山。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带领学生登山赏景及系列活动的经历。作者借景抒情,在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与人文的同时,回顾自身成长,传递出山水对人的滋养及乡土情怀的传承。语言优美,如对日出的描写生动展现其壮丽。结尾 “郴江永远绕郴山” 富有诗意,既饱含对学生的期许,又升华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与热爱。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李艳艳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