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涵
资兴市第三中学学生
一粒种子在郴州的乐章
参赛作者:胡思涵(资兴市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刘坤香(资兴市第三中学)
一粒种子落进南岭褶皱的沟壑里,便有了郴州。这座被五岭环抱的古城,在时光的褶皱里舒展着绿色的年轮。当我站在苏仙岭的晨雾中眺望,看见的不只是山岚云海,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勋章。
郴江的波光里沉淀着古老的密码。濂溪书院斑驳的砖墙上,周敦颐手植的古莲依然亭亭向上,六百年前莲池中盛放的不仅是《爱莲说》的廉明高洁,更是一个民族对精神原乡的永恒追寻。在裕后街旁的东塔岭上,我抚摸过湘南起义纪念馆的砖墙,那些被岁月磨亮的门环,至今仍在叩响革命者用热血书写的华章,这座城市的记忆,是湘绣般细腻的文明传承,更是红色基因铸就的精神脊梁。
站在东江湖的生态监测站,我看见科技与自然的奇妙共生。十年前还漂浮着蓝藻的湖面,如今倒映着光伏板的金属光泽与白鹭的翩跹。711矿工们摘下安全帽,变成了矿山公园的讲解员。他们布满老茧的手掌抚过矿石标本,讲述的不仅是矿脉的延伸,更是一个城市转型的绿色叙事。在郴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的汽笛声里,我听见了“有色金属之乡”叩击世界大门的清脆回响。
我的书包里装着一本书,扉页上贴着“半条被子”故事的剪纸。当我在课上听着徐解秀老人的故事时,教室窗外正掠过运送风电叶片的车队。历史与现实的叠印中,我读懂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密码;那些散落在十八福地的红色印记,那些在产业转型中破茧的勇气,那些在绿水青山间绽放的智慧,在向世界展示郴州的开放、包容、创新、共享。
这颗南岭的种子,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抽出了新芽。当我在作文本上写下这些文字时,东江的晨雾正漫过苏仙岭的千年石阶,而高铁新城的灯火已经点亮了湘南的夜空。这座城市的故事,正如种子萌发时裂开的第一道缝隙,既承载着文明传承的厚重,又迸发着向光而生的力量。
作品点评
文章以“一粒种子在郴州的乐章”为主题,以种子落进沟壑引出郴州,按照空间和时间线索,串联起郴州的历史文化、红色记忆、生态转型和现代发展,层次分明,逻辑连贯。通过描述郴州的种种变化,挖掘出城市背后的精神内涵——开放、包容、创新、共享,展现城市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中的独特魅力,体现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引发读者对城市发展和精神传承的思考。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姜 朝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