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乐璇
资兴市第三中学学生
千年风华,三绝碑下话古今
参赛作者:文陈乐璇(资兴市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谢小娟(资兴市第三中学)
夕阳在群山的齿缝间缓缓滑落,将最后一束金黄洒向山林之中。我独立于白鹿洞前,指尖轻轻抚过千年古碑的冰凉肌理,仿佛触摸着北宋的风,感受着历史的温度。北宋之风,携着泥土的芬芳,穿越三绝碑的岁月刻痕,秦少游的词、苏东坡的跋、米芾的字,在苔痕斑驳间若隐若现,如同历史的音符,在石壁上轻轻跳跃。
北宋的郴州驿站里,啼鹃泣墨,“雾失楼台”浸透秦观贬谪之痛。今日的苏仙岭下,高铁站的玻璃幕墙闪烁着跳跃的光芒,映照着“郴州制造”列车驶向大湾区的身影。昔日孤馆春寒,已化作大数据产业园的恒温机房。当年词人追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而今东江湖的一脉碧水不息流淌,驱动服务器,将郴州故事传向五洲。文人的孤愤与城市的雄心,在时光长河里遥相呼应。
米芾挥毫泼墨,铁画银钩凿入石壁,每一笔都是尽显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如今,他的字迹正被激光扫描仪精确复刻,生成数字藏品。白鹿洞前的学子不再仅用宣纸临摹,他们戴着VR 眼镜,在虚拟时空中与米芾“同书共写”。当传统书法遇见区块链技术,石壁上的墨香穿越千年时空,在数字世界里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展现出文明传承的无限可能。
苏轼“虽万人何赎”的慨叹,曾让多少文人扼腕。今日郴州博物馆内 ,AI正将这份知己之情译为多国语言。巴黎的展厅中,法国青年观望着三绝碑全息投影,感叹“中国文人的心境与雨果如此相通”。更令人动容的是,沙洲村的绣娘将秦观词意织入瑶绣,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让“郴州诗意”温暖异国冬夜。千年前的悲欢,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对古迹的顶礼膜拜,而是让传统智慧在当代焕发生机。我们应以科技激活文脉,以教育滋养根基,以跨界创造价值,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致力于做好“历史的续碑人”,彰显郴州风貌,传承郴州精神,向世界展现郴州的景美,情美,人更美。
暮色渐浓,三绝碑旁的智慧路灯次第亮起,光影在石刻上缓缓流淌,恰似古今文明击掌相庆。或许未来某天,会有新“三绝”在此诞生——量子计算代码、碳中和方案、星际通信诗篇,与旧碑文并肩而立。那时人们将懂得:郴州的山水不仅承载过往,更在见证一个文明古国如何以文化为舟,驶向星辰大海。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立意深刻、主题鲜明:以三绝碑为切入点,巧妙地将北宋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主题,展现了郴州的历史底蕴和时代风貌。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视角独特,以三绝碑为线索,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科技、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文明发展的思考。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姜 朝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