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宇乔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
作者简介
邓宇乔,女,2004年04月出生,现就读于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创作背景:作者生长在郴州,从小听着湘南起义的故事长大。家乡街头巷尾都弥漫着红色气息,长辈口中黄克诚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在她心底种下好奇与崇敬的种子。一次学校组织参观湘南起义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旧物、文献,生动再现那段烽火岁月。她决心要把这些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了解郴州红色文化,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激励更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代表作品
郴州:红色热土上的家国长歌
参赛作者:邓宇乔(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何英奇(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在湘南大地,郴州宛如一颗镶嵌在南岭山脉的璀璨明珠,不仅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更有着厚重深沉的红色文化底蕴。这片土地,是无数革命先辈挥洒热血的地方,他们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屹立在岁月长河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郴州人乃至华夏儿女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回溯到1928年,湘南起义的烽火在郴州熊熊燃起。在这场伟大的起义中,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黄克诚。彼时的黄克诚,正值青春年华,却已怀揣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他身材清瘦,戴着一副眼镜,眼神中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坚毅。面对反动势力的残酷统治,他没有丝毫退缩,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成为了郴州革命力量的中流砥柱。
湘南起义初期,形势极为严峻。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妄图将刚刚兴起的革命火焰扼杀在摇篮之中。黄克诚深知,革命之路充满荆棘,但他毫不畏惧。他深入群众,耐心地向百姓们宣传革命思想。在昏暗的农舍里,他点着一盏煤油灯,与贫苦农民促膝长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述着只有革命才能翻身做主的道理。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百姓心间,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郴州百姓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为起义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力量。这场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湘南起义部队的士气,也让郴州百姓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
除了黄克诚,郴州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无名英雄。他们或是为部队送情报的儿童团员,或是为战士们提供掩护的普通百姓,或是在后方默默支援的妇女们。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都在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湘南起义的胜利,不仅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更在郴州人民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这种红色基因,深深地融入了郴州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了郴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郴州人民始终牢记革命先辈们的嘱托,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从城市到乡村,红色文化主题的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如同一座座精神灯塔,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每年,都有无数的学生、党员和群众来到这些地方,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前进的力量。在郴州,红色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
郴州的红色文化,是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热爱与忠诚的体现。它见证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也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深刻内涵。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我们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力量,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让我们传承郴州的红色基因,沿着革命先辈们的足迹,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郴州山水间,人文古韵长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的一句词,让郴州这座小城,于山水灵韵间,晕染出千年的诗意与浪漫。郴州之美,美在奇峰秀水,更美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个景点,就像一颗颗明珠,串联起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
高椅岭,郴州的丹霞奇观,红岩绿水、赤壁丹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听闻郴州山川灵秀,便下凡游历。其中一位神仙被高椅岭的景色所吸引,流连忘返,索性将自己的座椅留在此处,化作如今的高椅岭。那独特的地貌,像巨龙的脊背,又似巨人的座椅,屹立在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探险爱好者慕名而来。一位名叫李华的摄影师,初次踏上高椅岭时,被眼前的景色震撼得说不出话来。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只为捕捉每一个绝美的瞬间。他用镜头记录下高椅岭的日出日落,光影变幻中,高椅岭的美被更多人知晓。李华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力,我希望通过我的照片,让更多人了解郴州,热爱这片神奇的土地。”
东江湖,宛如郴州的一颗璀璨明珠,湖面烟波浩渺,湖水清澈碧绿。清晨,薄雾笼罩湖面,渔夫划着小船在其间穿梭,宛如一幅水墨画。这如梦如幻的景色背后,也有着动人的故事。相传,东江湖是龙女的化身。龙女爱上了人间的一位青年,为了帮助当地百姓抵御旱灾,她不惜触犯天条,将自己化作一湖碧水,滋润着这片土地。从此,东江湖的水不仅养育了一方百姓,还成为了人间美景。如今,在东江湖畔,有一位老船工张大爷,他在这片湖上生活了大半辈子。每天清晨,他都会熟练地摇起船桨,载着游客穿梭在湖面上。他热情地给游客讲述着东江湖的传说,还会展示独特的撒网捕鱼技巧。他说:“我看着东江湖一天天变得更美,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记住东江湖的美,记住我们郴州的好。”
莽山,被誉为“第二西双版纳”,是动植物的天堂。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有着守护这片山林的英雄人物。刘真茂,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却在莽山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他放弃了城市里安逸的生活,独自一人扎根莽山,守护这片山林3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与寂寞为伴,与山林为友。面对盗猎者的威胁,他毫不退缩;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咬牙坚持。他说:“这片山林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要尽我所能保护好它。”在刘真茂的守护下,莽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珍稀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今,莽山成为了热门的旅游胜地,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被刘真茂的精神所感动。
郴州的每一个景点,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动人的故事。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些景点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也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郴州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美,而它的故事,也将随着岁月的流转,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篇章 。
宜章烽火,红色长歌
在湖南郴州的南部,宜章这片土地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红色传奇。它不仅有着绮丽的自然风光,更是一座承载着革命精神的不朽丰碑,无数革命先辈在此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铸就了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
时光回溯到1928年,湘南大地被反动统治的阴霾笼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宜章,这座宁静的小城也未能幸免,然而,黑暗中总有希望的火种在悄然孕育。就在此时,一个改变宜章命运的人物——朱德,带着革命的使命与热血来到这里。
朱德,这位日后威名远扬的革命家,彼时正肩负着发动湘南起义、为革命开辟新道路的重任。他身形魁梧,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睿智,仿佛能穿透这浓重的黑暗,看到胜利的曙光。1928年1月12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打着国民革命军第16军140团的旗号,巧妙智取宜章城。这一行动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湘南地区的沉寂,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
在智取宜章的过程中,宜章本地的共产党员胡少海发挥了关键作用。胡少海出身豪门,却毅然投身革命,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利用自己富家子弟的身份作掩护,与朱德等人里应外合。当部队进城时,胡少海谈笑风生地与城中的反动官员周旋,巧妙地稳住了敌人,为起义部队顺利入城创造了条件。他的机智勇敢,为起义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展现了宜章儿女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宜章城解放后,朱德迅速领导部队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一时间,宜章的大街小巷都回荡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声,广大贫苦农民第一次感受到了当家作主的喜悦。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妄图将刚刚燃起的革命火焰扑灭。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朱德率领起义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宜章的百姓纷纷挺身而出,他们送子参军、筹粮筹款、救护伤员,与起义部队生死相依。每一个宜章人民,都成为了革命的坚强后盾,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抵御敌人的钢铁长城。
湘南起义在宜章的成功,如同一颗火种,迅速点燃了整个湘南地区的革命烽火,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更在宜章人民心中种下了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宜章人奋勇前行。
如今,漫步在宜章的土地上,湘南起义纪念馆庄严肃穆,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让人不禁回忆起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这些珍贵的红色遗迹,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宜章红色文化的核心所在。它们承载着宜章人民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怀念,也激励着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宜章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蕴含着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宜章人民乃至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宜章的红色文化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生动展现了郴州深厚的红色底蕴,以黄克诚等革命先辈事迹为切入点,串联起湘南起义等重大事件。如今,郴州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激励后人奋进。文章激发人们对红色历史的铭记,传递了传承红色基因的正能量。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廖骏
二审:陈华英
三审: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