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顺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欧阳顺,2005年01月出生,郴州桂阳人,现就读于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期间担任校团委组织部部长,曾获2023-2024年国家励志奖学金、第九届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省级三等奖、第十一届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十五届湖南省挑战杯红色专项省级三等奖、校园十佳青年等荣誉。
创作背景:本文以乡愁为内核,用笔画勾勒湘南小城郴州的山、水、人情之美。身处外地求学,却始终眷恋故土,借由对苏仙岭、东江湖、郴江等自然风物的回忆,以及腊月年俗、龙灯节等人文场景的描摹,展现郴州独特的文化根系与烟火温情。文中融入个体成长体验,如童年与父亲登山、母亲讲述“倒流河”的深意、街头巷尾的市井温情,将故乡的山水人文升华为游子心灵的归宿。
代表作品
山水情,心安处
参赛作者:欧阳顺(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欧阳嵚(宜章县第五中学)
春日的柳枝蘸着细雨,在窗前勾出一笔朦胧的青绿。我坐在图书馆的角落,耳机里循环着郴州山歌的调子,笔尖沙沙划过纸面,恍惚间,东江湖的水汽漫上眼角,苏仙岭的云雾从记忆深处涌来。
一、郴山:刻在骨子里的青黛。
郴州的山不高,却层叠如诗。苏仙岭是刻在我童年里的一道剪影。记得小时候,父亲会在周末带我去爬山。晨雾未散时,石阶上覆着薄露,青苔在石缝间蜿蜒生长,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爬到半山腰,偶尔便能遇见卖凉粉的阿婆。她佝偻着背,木桶里盛着晶莹的凉粉,浇上一勺红糖水,再撒几粒桂花,甜味沁人肺腑。那时的我以为,这座山便是全世界的尽头。
后来离开郴州求学,我才明白,山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异乡的夜里,我常梦见苏仙岭的云雾。它像一条柔软的绸带,缠绕着山腰的寺庙和古亭,也缠绕着游子的心。山间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都成了乡愁的符号。去年寒假归家,我特意重登苏仙岭。山顶的“三绝碑”依旧矗立,韩愈的《送廖道士序》在风中低吟。那一刻,我突然懂得:郴山的厚重,不仅是地质的年轮,更是文化的根系。它教会我,走得再远,也要记得脚下的土地。
二、郴水:流淌在血脉中的清波。
如果说山是郴州的脊梁,那么水便是它的魂魄。东江湖的烟波,莽山的飞瀑,还有穿城而过的郴江,共同编织成一张流动的网,网住了所有郴州人的记忆。
小时候,我常在郴江边捡石子。江水清可见底,鹅卵石被冲刷得圆润光滑,阳光一照,宛如散落的星辰。母亲说,郴江是“倒流河”,因它自南向北,逆流而上。这多像郴州人的性子啊——温润中藏着倔强,柔软里透着坚韧。长大后,我曾站在岸边的码头,看东江湖的晨雾从水面升起。渔船在雾中若隐若现,船头挂着的红灯笼像一团未熄的篝火。渔民撒网的瞬间,水花溅起,惊起一群白鹭,恍如《潇湘图》中的一瞥。
如今,我来到长沙,这里的水虽然也很清澈,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每当我看到湘江的水,就会想起郴江的水。郴州的水,是带着甜味的,那是家的味道。盛夏的傍晚,奶奶总用井水冰镇西瓜。一刀切开,红瓤黑籽,凉意顺着齿尖蔓延到心底。那些关于水的记忆,早已融进血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三、郴情:萦绕在烟火中的暖意。
郴州的美,不仅在山水,更在人情。这座小城仿佛被时光偏爱,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从未褪色。
每年腊月,郴州的年味最浓。摊位上堆着酿豆腐、圆子和糍粑,空气里弥漫着豆豉和辣椒的辛香。卖米饺的叔叔阿姨认得街坊每一个人,见我回来总要塞一袋刚出锅的米饺:“好久没吃啦,今天多吃点!”热气腾腾的米饺,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这些琐碎的日常,在异乡的孤独时刻,总会化作心头最暖的灯火。
最难忘的是“二月二”龙灯节。在郴州的街头,纸扎的巨龙威风凛凛,摇头摆尾。舞龙的人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在锣鼓声中,将巨龙舞得活灵活现。孩子们举着鲤鱼灯穿梭其中,鞭炮声与欢呼声震得星星都在摇晃。舞龙队伍经过的地方,总会有热情的居民端出自家制作的美食,邀请大家品尝。此时,香甜的郴州糍粑就成了抢手货。糍粑由糯米蒸熟后捶打而成,口感软糯,再拌上一块香辣的霉豆腐或是裹上一层厚厚的白糖,吃了便让人唇齿生津。
四、归去来:此心安处是郴州
有人问我:“郴州不过是个三线小城,为何如此眷恋?”我笑而不答。或许只有离开过的人才会明白,故乡是一种“病”——病根扎在苏仙岭的泥土里,药引是东江湖的水,而症状是午夜梦回时,舌尖泛起的米饺香。
我曾在岳麓山感受过文化底蕴,也曾在橘子洲头欣赏过美丽的风景,但那些厚重与繁华,终究敌不过郴州的一缕烟火。在这里,时光很慢,慢到可以看清每一片茶叶在杯底舒展的姿态;在这里,人情很暖,暖到一碗鱼粉下肚,连冰天雪地都不足为惧。
纸短情长,道不尽郴州之美。若有一天,你路过这座湘南小城,请替我看一眼雨中的苏仙岭,听一听郴江的晚潮,尝一尝郴州的特色美食。因为那里的每一寸风物,都是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乡愁。
作品点评
《山水情,心安处》是一篇以乡愁为主题的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郴州的山水人情娓娓道来。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对故乡风物的具象化描摹,如苏仙岭的凉粉、郴江的鹅卵石、腊月的米饺与龙灯节等细节,既充满地域特色,又饱含生活温度,使读者在感官体验中自然代入情感。结构上以“山—水—情—归”为脉络,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结尾以“此心安处是郴州”升华主题,呼应题目,余韵悠长。语言优美灵动,善用比喻(如“云雾如绸带”“乡愁的符号”)与通感(如“甜味沁人肺腑”“凉意蔓延心底”),赋予文字画面感与感染力。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廖骏
二审:陈华英
三审: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