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梓欣
郴州市林邑中学学生
厂区里的童年剪影
参赛作者:严梓欣(郴州市林邑中学)
指导老师:王美琳(郴州市林邑中学)
郴州北湖区下湄桥里有一座很小的卷材厂,厂子旁有个大院,院里有棵老榆树,这里住的都是职工子弟。六岁的一个清晨我搬进了新家,那儿便成了老房子。
“厂子倒闭了,要拆了,回老房子看看。”说起厂房,奶奶的脸上有种说不出的伤感。1972年奶奶便开始工作,奶奶不识字,只会写自己名字,厂子里的兄弟姐妹们教她认字、写字、读书。也是在这里,奶奶与当教书匠的爷爷成了亲。这个厂子见证了她恋爱、成家、养育儿女的全过程。
再次来到这里时,厂院的榆树下已经来了许多人。“李姐,这是你孙子和孙女呀,几年时间长这么高了喔。”厂子里原来的老友聚一头免不了聊上一阵子。当年厂里以钓鱼出名的丁麻拐新钓了鱼呀,陈姨烧得新菜呀,谁家得了个小娃娃啊。
丁麻拐,爱打牌。夏日下午他总往大榆树下一坐,就是一副赢钱的架势。赢了钱便会大手一挥对我说:“走!买糖去。”丁爷爷豪爽的笑声、楼下的夫妇的拌嘴声、陈姨和奶奶话家常的声音,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夏天。
现在厂子倒闭了,大家或多或少带着悲伤。一向内敛稳重的父亲竟背过众人偷偷抹了眼泪。爷爷早早过世,奶奶靠着36元的工资,依靠着厂区兄弟姐妹的帮衬才得以养育孩子使他们长大成人。父亲成年之后曾面临下岗,那年过年,陈姨、邓奶奶和厂子里的很多熟人接济了我们家不少,最后厂长帮忙解决了生计。就连父亲和母亲结缘也是在下湄桥。
下湄桥、老厂房、老榆树,构成了奶奶、父亲和我三代人的人生剪影,也是在这里,我们一家和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命运交错。
此去经年,厂房的棚顶柱脱落了半边带锈的铁片,院落里传说有蛇的小竹林早被砍下,水泥路也生出道道”纹路“。所幸老榆树依旧挺立繁茂,依旧好好藏着我儿时的印记。
此时几辆工程车缓缓启动作业,养活了几代人的厂子,它的黄金时代终于落幕。往四周看看,平房变成了五牛城的高楼大厦,而马路上的水泥路变为柏油路,路上也修筑了路灯。
新的事物兴起总会卷走一些旧的痕迹,在一次次新旧更替中筑就城市的光辉。厂房在消失,但凝结着旧日时光的老榆树还会依旧挺立。我们会带着旧的记忆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不是吗?
小编点评
《厂区里的童年剪影》以三代人的记忆年轮刻写工业遗址的消逝史。老榆树作为液态记忆的结晶,根系深扎下岗潮的裂缝,枝叶婆娑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体温。丁麻拐的糖纸、陈姨的炊烟在工程车轰鸣中化作德勒兹式的"块茎记忆",于水泥路裂痕里倔强萌发。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红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