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涵语
郴州市第二中学学生
云烟氤氲郴水间
墨韵淋漓楚风里
参赛作者:孙涵语(郴州市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何桃英(郴州市第二中学)
在湘南的青山碧水间,有着一座被时光精心雕琢的城市——郴州。它以楚越交融的千年文脉为笔墨,绘就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山水人文长卷。
晨雾漫过苏仙岭的玻璃栈道,水墨丹青般意境的东江湖,乳白色的云霭在黛色山峦间流转,渔夫驾着一叶扁舟划过碧绿的郴水,点缀着这幅水墨画。莽山深处,千年杜鹃在云海中绽放,银杉树的年轮记录着的是时代的印记,溪水从高处跌落成瀑,在石块上弹奏自然的曲调。
楚风孕文脉,文脉流转间。苏仙岭上,秦观笔下“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惆怅,化作石刻里永不褪色的墨香,为旅客登山祈福,来保佑新的一年能够平安喜乐。北湖公园的韩愈雕像前,仿佛还能听见“郴江幸自绕郴山”的千古绝唱;周敦颐濂溪书院前的荷塘,映照着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气节。郴州的美,在山水相映成趣的造化神工里,在古今文脉交融的深沉气韵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郴州人。
红色精神永不朽,三湘热土启新程。“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在郴州的汝城沙洲村,是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那是在红军长征时期,三位女红军因为夜晚下雨,便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第二天,身有任务的女红军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红军留下的剪刀剪开了新时代的锦绣。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
如今徐解秀老人故居前的石榴树仍然年年殷红如血,树下坐着的也不再是缝补衣裳的瑶族阿婆,而是直播带货的新农人。
711铀矿遗址上,昔日的功勉矿山已变身为红色教育基地,矿洞中陈列的盖格计数器与VR体验设备,讲述着从”军工重镇“到”绿水青山“的蜕变,这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矿工的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
红色基因从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永远滚烫的血液,永远流淌在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中,并在乡村振兴的脉络里奔涌。
此刻,舂陵江的晚风正翻动书页,波光里荡漾着韩愈”郴州颇凉冷“的诗句、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哲思以及新时代建设者”中流击水“的誓言。站在飞天山丹霞之巅俯瞰,郴江如一条未完的飞白,将历史与未来收束于同一砚台。当历史的沉香与现代的锐气在五岭逶迤处相遇,郴州正以兼容并蓄的气度,谱写着一曲古老与新生共鸣的时代交响。
当青年创客在郴州数字产业园敲下代码,当非遗传承人在裕后街工作室熔炼银器,当”农播客“在苏仙区直播间展示腊味——这座城市正在完成最动人的蜕变。让我们以山水为纸、以奋斗为墨,在这幅永远鲜活的潇湘长卷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郴州故事。
老师点评
悠悠楚风孕文脉,红色精神永不朽。五岭逶迤处,郴州正以兼容并蓄的气度,完成着最动人的巨变,谱写着一曲古老与新生共鸣的时代交响曲。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红萍
二审:陈华英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