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智| 宜章县第五中学学生
2025-03-27 11:22:29

王俊智

宜章县第五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王俊智,男,2011年3月出生,宜章县第五中学学生。去年国庆节,父母带他去汝城玩,实地感受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代表作品

“半条棉被”里的郴州情

参赛作者:王俊智(宜章县第五中学)

指导老师:陈寒冰(宜章县第五中学)

十月的桂香飘进车窗时,我们全家正沿着郴州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前行。父亲说要去汝城看“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我却惦记着手机里未打完的游戏,直到青砖黛瓦的沙洲村撞进眼帘。

纪念馆门前的老柿树弯着腰,枝头缀满灯笼似的红柿。讲解员阿姨的声音像山涧清泉:“1934年深秋,三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奶奶家……”我望着展柜里泛黄的棉絮,忽然发现其中半幅针脚歪歪扭扭——原来当时没有剪刀,是红军战士用刺刀一点点割开的。

“他们走的时候,天还没亮透呢。”父亲指着展板上的行军路线图,那些红箭头在湘南群山中蜿蜒,像永不熄灭的火把。母亲轻轻抚过复原的茅草屋墙面,土坯上还留着当年取暖的烟熏痕迹。我忽然想起课本里学的《老山界》,那些在寒夜里互相搀扶的身影,原来就曾真实地踏过这片土地。

站在红军女战士与徐奶奶的铜像前,秋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铜像手掌相握处被游客摩挲得发亮,仿佛90年的时光从未流逝。远处传来旅游大巴的喧哗,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举着手机在拍vlog,他们身后,崭新的柏油路正通向漫山遍野的茶园。

返程时,车载广播在播报郴州高铁西站扩建的消息。我望着后视镜里渐渐缩小的沙洲村,忽然明白:当年那半条棉被焐热的何止是一个寒夜?就像此刻我书包里震动的5G手机,既能刷题也能看世界,而90年前那盏煤油灯照亮的,是比星光更璀璨的信仰。

     

老师点评

 本文通过写“半条被子”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郴州红色文化的崇敬和自豪之情,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并能结合科技发展抒发自身的看法。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杨漪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