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凡
郴州市第五中学学生
村头古韵
参赛作者:何雨凡(郴州市第五中学)
指导老师:唐慧玲(郴州市第五中学)
时光如河,裹挟着岁月匆匆前行,冲刷出一道道沟壑,所留下的丰沃记忆滋养着历史的稻谷茁壮成长。——题记
2023年,郴州举办了盛大的旅游发展大会,邀请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游玩。这里有烂漫如诗的北湖水月,有号称“南方的呼伦贝尔”的仰天湖大草原,还有如同“睡美人”的飞天山。可今天我却想推广我的家乡——村头村,一个鲜有人知的历史古村。
村头村位于北湖区鲁塘镇北部边陲,坐南朝北,祖山延绵至龙渡岭。五座山岭如同五匹骏马围绕全村,左右的山峦为左青龙右白虎盘守着两边,这便是“五马归槽,三星拜月”。古人称“六归宫居王位,五马归槽出贵人”,寓意着村头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族谱记载,宋淳熙初年,广东连州土墙头人何俊明任朝散大夫知郴州事,前来平乱,死在了上任的路上。他的儿子为其守孝便在此处建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湘南第一村。发展到了今日,村头村已有了13个村民小组,1300多口人,全部为何氏人家。
村子山水环绕,大青石板铺成五条巷道,五口古井,四座槽门,有多处明清时期的古居,其中有几栋印有乾隆时期建的砖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滋养着何氏族人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走进村庄,踏在青石巷上,体味一份悠远与闲适。古井则位于巷道中央,最古老的一口井自建村以来便沿用至今。据说这口井是有灵性的,井水甘甜可口。即便位于巷子中央,甚至在那个照明设施并不完善的年代,每晚人们不管是散步还是看戏,都没有人跌入井中,令人啧啧称奇。古井更像是一位老人,无声地诉说着古村悠久的历史。清晨的薄雾中,我跟着祖父去古井打水。他的木桶碰触井壁的叮咚声,与八百年前先人汲水的回响重叠。而今井边新添了扫码讲解牌,游人捧着竹筒茶拍照,清冽的井水正从塑料管流入奶茶杯。
正是这样的井水,滋养了何氏家族的繁荣,也孕育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坐落在巷子两旁的便是一座座何氏大院了。何氏大院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朴而雅致。分为正厅正房、厢房、侧房、杂房,古色古香独具韵味。最富有趣味的还是门文化了,村民认为门头是一个家庭风气的象征,都十分注重门头的装饰。有的人家雕刻了一枝枝缠枝莲,以反映主人的高风亮节;有的人家雕刻了龙凤呈祥,以求富贵吉祥;还有的人家雕出了四君子,清新且淡雅。一座门头便是一个艺术品,寻遍整村,也找不出两家的门头一模一样。
村子的外层还有四座槽门,每当外敌入侵时,槽门一关,与村外隔绝,村内便成了一个小天地。有井水,还有大院中储存着的柴油米面,可保护村民平安,令人不禁感叹先人的智慧。
村头村也曾出过不少有作为的人,在明朝时达到巅峰,何孟春家族“三代进士,五代科甲”,创下了湘南科举界的奇迹。明世宗时,何孟春更是任礼部尚书,他廉洁奉公,兴利除弊,革除陋规,也是一代大儒。后因直言敢谏而不幸被贬,回到家乡研究学问,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学者,也是燕泉文化的创始人。我不禁心生敬佩,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我们村的西北方,还有一座节寿亭,民国十一年,为了褒奖一个贤良的女子而建。当时,李玉音嫁入村头村,丈夫早逝后,她心地善良,并未改嫁,抚侄儿为己儿,待叔母为己母,留下了佳名。踏入节寿亭中,墙上雕刻着双龙戏珠,八仙过海的图案,栩栩如生,精美绝伦。亭内还留有一块碑石,上面刻有一行字:“如白璧之无暇,若红尘之不染,如皓月当空万镜澄澈,犹明镜照人须眉毕现。”这便是这位忠节烈女一生的写照。
如今,村头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010年以来,村头村接连被列入了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还被纳入郴州市乡村旅游整体规划。相信在政府的保护下,村头村一定会散发出新的魅力,展现出新的活力。
老师点评
《村头古韵》一文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细腻的文化观察展现了家乡的独特魅力。全文结构严谨,从地理格局、建筑风貌到人文精神,层层推进。尤为可贵的是将家族史融入村落叙事,通过何孟春、李玉音等人物,赋予古村鲜活的精神品格。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骆 斐
二审:刘娟丽
三审: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