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桐
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朱桐,女,2003年2月出生,郴州汝城人。喜好文学,现就读于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获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代表作有散文《孤独者,自可远方》、诗歌《星辰般数学》等。
创作背景:本文创作以郴州故土为情感原点,撷取“葱油香”“枇杷香”“杏仁香”三重嗅觉记忆为叙事线索。回望个人二十余年人生历程,通过小吃店吴阿姨的葱油拌面、祖宅后院的枇杷树、二姑手作的杏仁露这三个浸透乡愁的意象,将时代变迁中逐渐消逝的乡土人情与个体成长轨迹相糅合。
代表作品
人间至味是清欢
参赛作者:朱桐(湘南学院)
人生犹如一桌丰盛无比的宴席,而各种独特的味道则是这桌宴席里精致的菜品,演绎出人生的酸甜苦辣。于我而言,人生的滋味藏在那些与不同地方、不同人事交织的回忆里。郴州,这座我成长于此的城市,为我的人生添上了别样的风味。
葱油香·郴州记忆
童年的记忆虽斑驳陆离,但那家小吃店的味道却如烙印般深刻。以前还没有小吃店的说法,村里人都习惯直呼店铺主人的名字。这家无名小吃店,自我有记忆起就矗立在村口了,店子没有招牌,只用了块木板写上了菜品和价格,开店的是位长相温婉的阿姨,姓吴,30来岁。
吴阿姨是从深圳远嫁到我们村里头的。村里人常议论,吴阿姨舍弃了大城市的繁华,来到我们这个名不见经传、偏远贫穷的小山村。虽然吴阿姨是从外地嫁过来的,但丝毫没有那种大城市女子的傲气和脾气,与人和善,还热心帮衬着村里人。
吴阿姨很喜欢和孩子打交道,店里时常洋溢着孩子们的笑声。谁家若是有事没空带小孩,都会托她照看。她的小店卖的东西也不贵,有时候还会专门做上一些糕点,等着村里头的孩子们来玩。在我记忆中,五毛钱就可以吃到一碗对我来分量十足、香喷喷的葱油拌面。那原本乳白色的面条,浸润在浓稠的酱汁中,染上了淡淡的褐色,再撒上嫩绿葱花,这色泽,初见时或许并不惹眼,甚至难以立刻勾起人的食欲,但它那弥漫唇齿、香浓四溢的味道却是吃过一次便忘不了的。
上小学后,物价飞涨。吴阿姨的小吃店也挂上了招牌——“吴阿姨小吃”。店里的菜品依旧,人也依旧,她依旧帮忙照看孩子,依旧邀请劳作的村民进店喝茶,依旧与村里的妇人闲话家常。而我,依旧每天拿着过年攒下的零花钱,凑足一块五,点上一碗葱油拌面,呼噜噜吃完,再掏出作业,静静地做着。这样慢悠悠地度过每一寸光阴,是我小学时期印象中最深刻的画面。
随着我升入初中,搬家至镇上,像吴阿姨小吃这样的亲民小店已不多见。学业的压力逐渐增大,在一次难得闲暇的午后,我突然就想起了那碗葱油拌面,这才发觉:我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葱油拌面,很久没有感受春日的暖阳与气息了。我已与童年渐行渐远,直至无法挽留。
等到我初中毕业偶然回村里的时候,猛然发现那间陪着我度过整个童年的店子已经不在,三层的瓷砖小房拔地而起,那经常萦绕着鼻间的葱油香也消失不见。当我向邻居打听起吴阿姨和小店的时候,邻居一副我大惊小怪的样子:“搁(这)有什么奇怪,现在大家生活都越来越好了,一个小破店还有啥可养(经营)的,早不开了”我才知道,店子早就没有了。
消失的不仅是那碗拌面,更是我童年时期特有的味道。吴阿姨的葱油拌面有着一种令人着迷的独特味道,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那味道从何而来,如今想来,应是花生酱的功劳。就是这极为普通的花生酱,勾去了我童年的魂。
如果问我“童年的味道”是怎么样的,我定会说,便是那吴阿姨小吃葱油拌面的味道。我一直都无法忘记那葱油拌面,直到如今,只要在饭店里看到有葱油拌面,我都会点上一份。
枇杷香·新家记忆
1999 年,父亲在广州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在这个年代,收入是很可观的。一家人都很开心,做了一辈子的农民,与田地相伴一生,总算出了个有出息的后代。
父亲和母亲结婚时在镇上盖房子的计划提上了议程,接着就开始攒钱,开始物色工程队。
2010 年,镇上的新房终于落成。爷爷从市里办事回来,特意从老友家带回一棵新植的枇杷树,寓意“枇杷护新宅,富贵接踵来”。这棵枇杷树栽在了新家的后院,围上网,填上土,稳稳扎根。
郴州的山水赋予枇杷树顽强的生命力,它似乎也带着郴州的灵气,生长迅速,不过两年,宽大的叶子便能遮阳捧水,后院便成了我和弟弟的乐园。爷爷在一旁照看鸡鸭,我和弟弟在一旁嬉戏打闹,偶尔变成两只泥猴,被爷爷抓着教训一顿,偶尔取一片枇杷叶,在后院的小水池打一场水仗,又被教训一顿。
枇杷叶的味道我也记忆犹新,奶奶常在感冒时摘下叶子熬水,再加入几块冰糖端给我们喝,那时候记忆里弥漫的都是枇杷叶煮水的苦涩味道。
夏日来临,后院的枇杷树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实仿佛连房子都浸满了枇杷的香甜。自家种的枇杷,总觉得比别人家的好吃,我总是吃的很多,就连晚上的睡梦中,也满是枇杷的香甜。
后来,我们全家搬到县城,那棵枇杷树因无处种植而留下,但每年夏天,枇杷成熟时,我都会想起后院的那棵枇杷树,想起那来自家乡、带着独特韵味的枇杷香。
杏仁香·亲情纽带
一直住在市里的二姑深信“杏仁虽苦,却是一宝”,每个月总会给爷爷带几罐自制的杏仁露,我总能蹭到一瓶热的杏仁露,那是我为数不多能喝到自家做的杏仁露的时光。
一家人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即便是住得近,也难得常聚,但杏仁露,在二姑送来的那段日子里,总能品尝到。每当二姑送来杏仁露,家里便弥漫着杏仁微苦又带香甜的味道,那独特的风味仿佛也承载着亲人间的质朴与醇厚。
爷爷病后,杏仁露就由我包揽了,爷爷总是笑眯眯乐呵呵地看着我喝。爷爷去世以后,那熟悉的杏仁露味道,似乎也随着他老人家一同远去了,只留下无尽的思念和回忆。
上大学时,我偶然在裕后街买到一盒杏仁夹心酥,起初并未在意,只想想尝尝鲜。之后,与朋友在奶茶店喝奶茶,心想试试看好不好吃,便先拿起来闻了闻味道,瞬间我愣了一下,随即放进嘴里吃了一口,那熟悉的味道便涌上心头。过了一会儿,我问朋友:“这跟杏仁露是一个味道,你知道我什么时候才会喝杏仁露吗?”其实,并不期待答案,只是自顾自地说着我、爷爷和杏仁露的故事,说起那带着家乡风情的独特杏仁香。
某日和朋友聚餐,我一眼便看到了菜单上的杏仁露,毫不犹豫地点了。当我尝到熟悉的味道时,或许是当时店里繁忙的氛围,或许是播放着流行的歌曲,再又或许是马路对面的桌球馆吸引了我的视线,我的眼前突然有些模糊。
去年夏天,正值枇杷成熟的季节,我回了一趟村子。漫步在村口小路,那些夹杂着葱油香、枇杷香、杏仁香的过往回忆如潮水般涌来。这些味道,有的浓烈,有的淡雅,有的随着时光远去,有的却深深烙印在心底。它们与郴州的亲情、友情交织在一起,融入了我的回忆,成为我人生滋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品点评
文章以细腻笔触,借葱油拌面、枇杷树、杏仁露三种味道串联童年、新家与亲情记忆,饱含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眷恋。作者将生活感悟融入日常滋味,勾起读者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传递出生活中清欢的珍贵,余韵悠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廖骏
二审:陈华英
三审: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