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馨雨 | 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
2025-03-27 10:22:57


叶馨雨

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叶馨雨,女,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现为湘南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读生。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以郴州山水谈到人文精神,希望大家来郴州玩。

代表作品

沤江流碧处 青瓦映郴情


参赛作者:叶馨雨(湘南学院)

沤江水在晨雾中醒来,青石板码头氤氲着湿润的水汽。我蹲在河畔,看老船工用竹篙搅碎一河霞光,粼粼波光里倒映着两岸飞檐翘角的马头墙。这座湘南小城像一片舒展的茶叶,在时光之水的浸润中,渐渐散发出醇厚的芬芳。

汝城的青翠是立体的。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瀑布群在春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仙人遗落的素练。我曾在夏日随护林员穿行,看见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枝叶,在苔痕斑驳的岩石上投下跳动的光斑。老向导指着崖壁上赭红色的丹霞地貌说:"这可是大地留下的指纹。"当秋风染红枫叶时,白云仙茶场的茶树便与漫山红叶共舞,采茶姑娘的竹篓里,盛着云雾与晨露酿就的芬芳。

热水河的温泉是大地温热的脉搏。夜晚的热水镇,青瓦白墙的民居蒸腾着袅袅白雾,与星空下的灯笼光影交织成梦幻图景。我曾在冬夜泡在露天汤池,看雪花在热气中化作精灵,听老人讲述"石气生云烟,潭水沸如汤"的传说。这汩汩流淌了千年的地热,何尝不是大地对郴州儿女的深情馈赠?

在津江古村的晒茶场,我遇见晒茶的非遗传承人朱师傅。他布满老茧的手掌轻抚着竹匾里的茶叶,像抚摸婴儿的脸庞。"这茶要经过三蒸三晒,火候要刚好,就像待人接物要讲分寸。"他说话时,茶场飘来新焙茶叶的清香,与老祠堂飘出的祭礼香火缠绵在一起。当暮色染红祠堂的雕花窗棂,我看见朱师傅将第一泡新茶敬给族中长者,茶烟氤氲中,百年宗族的温情正在年轻血脉中延续。

元宵节夜的香火龙巡游,是汝城最炽热的诗行。当三百多米长的香火龙在鞭炮声中腾跃,我看见火光映得少年们古铜色的脸庞发亮。他们托举的不仅是传承三百年的非遗技艺,更是郴州人血脉里沸腾的文化基因。火龙所过之处,青石板路上洒满香草灰烬,像大地落下的印章,镌刻着"根在汝城"的永恒誓言。

在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我遇见讲解员小廖。这个从广州回来的90后,穿着绣有红色纹样的畲族服饰,用带着粤腔的普通话讲述红军故事。"我要让更多人知道,红色不是褪色的记忆,而是流动的血脉。"她说话时,窗外的湘江水正载着新时代的故事奔流。

当我在郴州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采风时,看见青年创客将古祠堂改造成咖啡馆,老匠人用榫卯工艺制作文创产品。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就像汝城辣椒的烈性与冰糖橙的甘甜在味蕾上交融。这些年轻的"守艺人",正用创意为古老的文化密码赋予新的表达。

站在汝城文昌塔下,看夕阳为飞檐镀上金边。这座始建于明的古塔,见证过无数读书人的青衿之志,如今又映照着新时代少年的文化自觉。我忽然明白,郴山郴水养育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郴州人,更是文化血脉中的精神传人。当我们用青春之笔续写郴州故事时,分明看见历史长河里,所有为守护这片土地文化根脉而奔走的身影,正化作星河,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作品点评

  作者笔触细腻,以时间和空间为轴,全方位展现汝城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与时代变迁。从晨雾中的沤江水,到非遗传承的温度,再到乡村振兴的新貌,勾勒出一幅鲜活的郴州画卷,唤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廖骏

二审:陈华英

三审:陈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