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芬
郴州市宜章县第十中学教师
郴州红:红色热土上的精神长歌
参赛作者:唐 芬(郴州市宜章县第十中学)
“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旅发大会的浪潮涌起,郴州恰似一颗被精心擦拭过的明珠,周身散发着熠熠光芒,直直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我心底,若要用一种色彩为郴州下定义,那非红色莫属。这红色,深深扎根于郴州的每一寸土地,仿若流淌在城市脉络里的滚烫血液,是镌刻进灵魂深处的底色。
郴州,历史厚重,是一片炽热得仿佛能点燃人心的红色热土。这里是湘南起义的策源地,激昂的战歌在这里率先奏响,拉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是第一军规颁布的庄严圣地,纪律的光辉穿透黑暗,照亮了革命前行的漫漫长路;更是“半条被子”温暖故事的发生地,这份鱼水深情,像极了春日里最暖的那缕阳光,暖透了无数人的心田。从这片土地上,走出了以邓中夏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驱,还有黄克诚等9位开国将军,他们以一腔热血为墨,拿宝贵生命作笔,书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而我,万分荣幸地踏上了这场意义非凡的红色研学之旅,去探寻“郴州红”背后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也盼着能在心底铸就一抹属于自己的鲜亮底色。
我们的第一站,是宜章县的五岭镇邓家湾,这里是中国工人运动著名领导人邓中夏的故乡。车子缓缓驶入这个宁静的小村庄,我瞬间就被一种独特的气息包裹,那是历史与英雄交织、岁月与热血碰撞的气息。邓中夏,这个名字在我心里早就如雷贯耳,可当实实在在站在他的故乡土地上,崇敬之情如潮水般翻涌,愈发浓烈。“哪怕被烧成灰烬,我也是共产党员!”当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在教室里响起,我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那一刻,我好似穿越了时空,亲眼见到了那个坚毅果敢、执着坚定的邓中夏。同学们眼中满是崇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同学满脸激动,大声说着从这句话里,真切感受到了邓中夏对祖国炽热深沉的爱,那是无论历经多少风雨、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始终坚定不移的深情;有的同学感慨万千,直言体会到了他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了心中的理想,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还有的同学语气坚定,表示邓中夏对党忠诚,信念坚如磐石,这种精神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灯塔,值得永远敬仰和学习。我静静地听着,内心也被深深触动。邓中夏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倾尽心血,奋勇拼搏,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他的红色精神,像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在追寻理想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告别邓家湾,我满怀期待地奔赴第二站—沙洲村。在这里,一段“半条被子”的温暖故事,如同一束光,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视频播放着,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近在咫尺:寒冷的冬日,三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行前,她们毫不犹豫地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感动地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半条被子”的故事,不仅温暖了徐解秀老人的心,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无数伟大成就。原子弹成功爆炸,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无数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而这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原子弹的核原料铀,来自于711时光小镇。这也将我们的旅程引向了最后一站。
来到711时光小镇,一段视频讲述着这里曾经的热血岁月。听完故事,教室里展开了热烈的小组讨论。同学们四人一组,各抒己见,眼神中闪烁着光芒。讨论结束,小组代表纷纷发言。有的小组说,被工人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所触动,为了国家的核工业发展,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有的小组提到,工人们隐姓埋名,默默付出,这是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是伟大的爱国精神;还有的小组感慨于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守岗位,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此刻,我心中萌生出一个强烈的念头,如果能与711矿的工人们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那该多好。我和同学们拿起红色卡纸,写下心中最想说的话,小心翼翼地投入“41号信箱”。这些话语,饱含着对先辈的敬意、对未来的期许,是新一代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郴州,这片红色沃土,承载着太多的革命记忆和厚重的红色文化。近年来,郴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沙洲村考察时的嘱托,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而我,作为一名教师,不禁思考,我又该如何让郴州的红色更加耀眼呢?积极为郴州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将红色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郴州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
作品点评
本文以研学之旅串联起郴州多个红色地标,生动展现了邓中夏的革命精神、“半条被子” 的鱼水深情及 711 矿工人的奉献精神。作者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行文流畅,情感真挚,结尾以思考自身责任作结,升华主题,激发读者对传承红色文化的共鸣与思考。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振萍
二审:李艳艳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