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淅予
湘南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郑淅予,女,2004年6月出生,就读于湘南学院,多次获“三好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等称号,积极参与征文比赛、学科竞赛,曾获国家级奖项。
创作背景:当今家庭教育焦虑蔓延,作者试图通过解析这份家训典范,寻找植根传统的精神寄托。其次,试图在集体焦虑中寻找孤独的价值认知。
代表作品
执孤独之剑,度繁华之旅
参赛作者:郑淅予(湘南学院)
《山河故人》中提道:“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要分开的。”这看似悲凉的注脚,实则是生命的清醒剂。当喧嚣的潮水退去,孤独如同月光下的礁石显露真容——它并非生命的裂隙,而是沉淀自我的镜湖。
我们和多数人匆匆相遇,相伴一段路后又不知不觉分离。总归是要花费许多时间和自己相处,所以,不妨多聆听自己的声音,学会孤独,享受孤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繁华。
孤独是崇高者审视自我的镜子。“宁愿一生孤独,我不愿随波逐流。”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主角1900是对这句话的很好诠释,他沉迷于手中弹奏的音乐,曾放弃音乐公司的邀请,坚守初衷,不为追名逐利,独自在船上演奏。宁可将余生锁在钢铁船舱,也不愿踏入陆地的名利场。他能够与孤独共舞,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在过程中不断审视自我。如梭罗独坐瓦尔登湖,垂钓满天星河。又如姜子牙临溪垂钓,一轮茧缕一轻钩,万顷波中忍耐修身。正如迟子建所言:“在一个喧嚣的环境中,只要你能保持独立的姿态,那么即使身居闹市,也不会为浮尘所迷。”这种孤独不是与世隔绝的牢笼,而是修剪精神芜杂的修枝剪木。在这诱惑繁多的花花世界,成为噪音满耳是每日常态,不盲目从众,要坚守本心,耐得寂寞,即使身居闹市,也有一丛悠然东篱菊花在心间绽放。崇高者忍受孤独,耐得住寂寞,以此审视自我,他们都在用孤独作刻刀,将浮华世相雕琢成永恒的艺术。
孤独是平凡者抵抗现实的利器。绝大多数的我们是平凡的,害怕孤身一人的落寞感,害怕被庸碌社会抛弃而随波逐流。人潮拥挤之中好似有很多人相伴,但可曾有一人能聆听你的灵魂,真正走入内心深处。纷纷扰扰的瞬间,各类喧嚣使人迷失,而孤独让人明白存在的意义。我将孤独藏进耳机,用以隔绝无处安放的慌乱。也曾以为茫然、徘徊的日子是痛苦的,独处之中渐渐发现,徘徊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从热闹脱身,学会孤独,享受孤独,在独处中丰富,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所以当我们迈出独处的第一步,不受任何干扰,任凭内心深处的声音指引。孑然一身,行过每一寸寂静的土地,嗅过清新的气息,触摸过奔放的生命,心无旁骛地、贪婪地感受着属于我一人的一切。雨滴落入水渠会被水势带着奔流,它会与大片的水交融,最后失去自己的独立,彻底变成分不开的一整滩水。孤独让人思考,使人不为外物所困,活得潇洒自在,不被锦簇迷眼,能够选择自己希望的生活状态和方式,能更清晰、长远地看未来。孤独并不让人感到空荡和飘忽,反而有更多时间冷静下来,走入灵魂的深深处与自己相拥,与爱的事物相拥。平凡人亦能在孤独中淬炼生命的韧度。
古往今来,孤独始终是修行者的舟楫。王维独坐竹里馆时,月光正在为他调制澄明的思想;苏轼夜游承天寺时,积水空明中倒映着超越时空的哲思。且让我们以孤独为刃,破开荒诞的困境;以孤独为舟,渡过欲望的湍流。须知真正的繁华,永远绽放在心灵独自起舞的时刻。
作品点评
文章围绕孤独展开论述,旁征博引,从崇高者、平凡者角度,阐述孤独价值。既有电影、文学事例,又有诗句点缀,论证充分。行文逻辑清晰,语言优美凝练,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孤独,颇具感染力与启发性 。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廖骏
二审:陈华英
三审: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