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梓豪
郴州市第三完全小学学生
藏在“郴”字的山水诗行
参赛作者:何梓豪(郴州市三完小)
指导老师:王佳丽(郴州市三完小)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清晨趴在窗台上翻爷爷的《古旧诗集》,秦观的词句突然像片羽毛飘落下来。奶白色的晨雾正从苏仙岭漫向城市,把“郴”字里的“林”染成水墨青黛——左边是莽山林海,右边是城邑人家,中间那条看不见的郴江正在宣纸上蜿蜒流淌。这座被诗人们藏进平仄格律里的城市,今天终于要向我展开它的诗笺,我要用运动鞋踩出押着平仄的韵脚!
第一站:苏仙岭的千年心跳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升仙古道”往上爬,撑开翡翠华盖的古树,在风中沙沙讲述“天下第十八福地”的传说。半山腰的升仙石上,不知哪朝哪代的游人刻下潦草的“仙”字,我踮起脚尖比划着,恍惚听见苏耽跨鹤前对母亲说:“明年疫病,取橘叶井水可救苍生。”下山时偶遇晨练太极的爷爷奶奶们,收音机里飘出《刘海砍樵》的调子。其中一位眉目慈善的奶奶,她除了保温杯,腰间别着泛黄了边角的《增广贤文》,冲着我笑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半本贤文润郴江。”我忽然想起去年举办的“我为郴州写首诗”比赛,就有人把橘井的故事写成童诗“橘叶井水济苍生,白鹤化鹿进云深……”
第二站:东江湖的诗画秘境
循着《楚辞》“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穿过东江湖畔的水杉林。雾气缭绕的江面浮起粼粼金光,渔夫竹篙轻点,撒网时溅起的水珠在夕照中凝成碎钻,惊起白鹭掠过天际。爷爷教我的“雾锁东江舟自横”脱口而出,船头撑船的叔叔笑得蓑衣一颤:“小伢子,这句比苏仙的还灵光!”这时,一艘游船划过,船上的外国游客正举着手机拍摄,旁边的导游小姐姐用英语介绍:“这就是徐霞客笔下的郴州山水!三百年前古人用狼毫圈点的山水,此刻正被金发游客的镜头框成九宫格。
第三站:裕后街的时光琥珀
在裕后街的夜色中,青石板路泛着微光,900年前的骡马蹄印在霓虹下化作发光的星轨,古戏台传来悠扬唱腔,与游客们的笑语交织成流动的诗行。老茶馆的灯笼挑起橘红色暖光,透过雕花窗棂可见店里的银发爷爷轻叩茶盏,给围坐在旁的年轻人讲述:“自秦置郴县,这里便是南楚咽喉……”转角处的月亮湾,身着汉服的小姐姐小哥哥俯身在“旅发盛会笔墨郴州”书法大赛的宣纸上,用楷书誊写《叉鱼新诗》。我凑近一看,宣纸上的墨迹未干:“昔技叉鱼远,今观鱼跃频”,竟与东江渔火遥相辉映。
归途中,月光淌过诗集的刹那,我摸到了“郴”字的骨骼——左边是苏耽的白鹤衔着橘叶盘旋,右边是东江的渔火点亮异国瞳孔,中间那道奔涌的水纹,正将沙洲村的棉絮与古戏台的昆腔,编织成少年追逐的诗行。此刻郴山是徐霞客砚中待磨的松烟,郴水是韩愈笔锋悬停的墨滴,而我的运动鞋印,是落在山水长卷里,最新鲜的韵脚。当秦观的诘问再次随江风升起,整座城已在诗行中给出了答案:那绕山而行的郴江,正载着古韵新声,流向世界的平仄里。
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以拆解“郴”字为创作主干,用苏仙传说、东江渔火、裕后街书写郴州之韵味,串起徐霞客的松烟砚、韩愈的悬锋墨与少年运动鞋印的古今对话。文章语言灵动,结合过往之奇韵作答秦观之问,完成城市精神的青春书写。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周峰
二审:陈华英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