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谨珲
郴州市第六中学学生
乐 土
参赛作者:叶谨珲(郴州市六中)
指导老师:李 慧(郴州市六中)
在湘南褶皱深处,郴江以千年不变的姿态环抱群山。这座被晨雾与暮色交替浸染的小城,用秦观的词牌作注脚,将红色记忆酿成陈酒,在青石板路上流淌出我的乐土长卷。
天还未大亮,东江湖的雾是青灰色的。
我蹲在白廊镇的码头边上,看着远处渔船从水墨画里缓缓驶出。船头的老伯身披布衫,轻轻一点竹篙,船橹划破镜面,银鳞便沿着波纹次第展开。他轻哼着调子零碎的歌谣,惊起苇丛中的两只白鹭,雪色羽翼掠过雾霭时,雾帘豁然中分,像拉开一道柔软的帘子——帘中旭日初升,吹散了迷雾,才见远山如黛。
正午的苏仙岭是另一种脾性。
石阶上,松脂香裹着千年文脉在流淌。轻轻摩挲石碑上“踏莎行·郴州旅舍”几个字,秦观被贬谪岭南时,是否也抚过这冰凉的石碑?微风吹过,我张开双手,接住风中旋舞的残叶,叶脉里蜿蜒着谪仙未干的墨迹,抬头望见几乎只剩几片顽强红叶的树,或许在下一个春天,这虬枝又将撑起新的诗穹。
沙洲村的斜阳总带着棉絮的暖意,漫步于村中,青砖墙上“半条被子”的剪影,将1934年的寒夜定格成永恒。“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那晚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藏着比瑶山更厚重的温度,温暖了徐解秀的内心,温暖了全中国人民的心。
当夕阳为裕后街的老墙勾勒金边色时,姜糖作坊的香气最浓。
作坊里老板娘抡着木槌,把姜汁与麦芽糖砸成琥珀色的云朵,热情地向路人介绍着。街角里,几位银发老人正用郴州话争着什么,象棋子叩击青石板的脆响,惊醒了门楼上沉睡的石狮,引得不少老人驻足观看。
或许这就是“人间烟火”,是由笑声、打闹声与棋子碰撞声等织成的网。
郴州——这座枕着五岭余脉的小城,见证了秦时的兵荒马乱,见过义帝的被迫南迁,听过湘南起义的梭镖铮鸣,感受着红军长征留下的温情。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湘去”,暮色中的郴江泛起粼粼碎金,恍惚又是秦观凭栏的那个黄昏。望着脚下悠悠的江水,我确信,郴州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小城,更是全郴州人民心中的乐土。
老师点评
文章以诗性笔触编织郴州时空画卷,晨雾中的渔舟剪影与暮色里的市井喧哗相映成趣,历史褶皱中的红色记忆与千年文脉在青石板上悄然流动。作者巧妙地将秦观词境、革命星火与市井烟火融为一体,通过雾中白鹭惊飞、碑前残叶旋舞等意象,赋予小城以灵动的生命肌理。全篇时空切换行云流水,既有水墨氤氲的山水气韵,又饱含沉甸甸的人文厚度,在红绸带般的郴江回环中,完成了对故土精神原乡的深情礼赞。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吴娜
二审:李艳艳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