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沁瑗
郴州市第六中学学生
东江碧波源远流长
参赛作者:徐沁瑗(郴州市六中)
指导老师:唐志英(郴州市六中)
漫步东江湖畔,遥遥望去,一泓湖水酷似飘扬的玉带,碧绿莹润,缓缓飘动。湖面万顷碧波,揽入群峰四合,颇有范仲淹笔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气派。我停住脚步,只见远方青黛色的群山隐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舟子渔歌飘忽地涌来,鱼儿竞跃,漾起圈圈涟漪。
我在一家小摊旁坐下,随口跟摊主聊起东江湖。老伯显得很激动,话一出口就泄洪一般没完没了:“哎呀,我算是看着东江湖蓄起来的呢!”他端了一盏东江毛尖,回忆般地眯着眼:“我很小的时候,东江上就在建水电站、修大坝了。后来项目停了十多年。大概是1978年的春天吧,国家批文同意兴建水电站,于是河谷处又开始施工了。十年,我是看着水电站一点点建起的!现在好啦,家旁边就是东江湖,环境好,有干净的水喝,每年游客来还可以增加收入哩!”老伯笑呵呵的,语气里藏不住的高兴。“今天大坝那边在泄洪,你可以去看看。”听了这话,我当即谢过老伯,朝大坝的方向去。
坐在车上,我肆意呼吸着夹杂着湖水清甜味的空气,内心感到无比惬意。到了大坝处,我仰望,一座雄壮巍峨的大坝矗立在河谷中,高可直冲云天。泄洪时,景色更是壮观:湖水从两端溢洪道直泻而下,四处飞溅,化为雨雾弥漫整个峡谷。涛声如万钧雷霆,气势似万马奔腾。即使距离极远,我也能感到“扑面银花细雨来 ”。
在涛声中,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解起了东江水电站:它的年发电量有13.2亿度,是华中电网最理想的调峰补偿电站,也是目前调节功能最好的电站。不仅如此,它还涵养出独一无二的水源。东江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交汇处,起着重要的调节和保存水土的作用。并且,它同时带动了郴州各产业的发展。
听着工作人员对东江水电站的讲述,自豪感在我心中荡漾。东江湖是我们的母亲湖,它是我们郴州人民的骄傲!让我们齐心协力,保护东江湖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共创郴州更美好的明天!
把四季写进青春里
参赛作者:徐沁瑗(郴州市六中)
指导老师:唐志英(郴州市六中)
光阴流转,四季变迁。我是时光中的旅人,在纷然的季节间前行、成长,走过自己的青春。
新燕知春
在朦胧的小雨中,在吐芽的第一枝柳中,在“遥看近却无”的草色中,我踏进“青春”。在满目青绿的盎然春色前,我像一只乳燕,对“青春”一知半解,不知前路,却有着未经世事的勇敢。我渴望追逐着翩舞的花瓣飞翔,闯出我的天际。
光芒齐夏
骄阳刺破了云层,知了在树叶间高唱。燥热的风拂过,卷走了春天的温和。我将明媚的热情尽数倾入学习,在题海中畅游。褪去迷茫和青涩,我用知识填补着青春的空隙。我对“青春”的理解不再浮于表面,而是:青春的前方不是坐等来的,而是要靠拼搏和努力,靠顽强不息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目标。日夜纷飞,我无数次挑灯夜战,强压下心中游乐的想法,转身翻开书。即使有大雨,我也仍在浇不灭的燎原大火中奔跑,高唱。因为我的梦里有尼罗河盛放的油画般颜色的莲,有江南西子湖畔的那枝豆蔻花。“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一刻,我的光芒比肩整个夏天。
气爽天秋
在汗水和泪水的浇灌后,收获的季节悄然而至。窗外,枝头盛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田间,翻起阳光般的稻浪;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而我,捧着成绩单,看着令我骄傲的成绩,不禁喜极而泣。在众望之下,靠着努力,我真的闯出了一片天,到达了更高的起点。最炎热、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我的以后,晴空明亮,天气爽朗。
希冀之冬
柳絮般飘洒的雪花纷纷扬扬而下,整个世界惟余莽莽。雪后天晴,在暖黄的灯光下,我轻轻哈了一口气,玻璃上凝出了雾,用手一擦,描绘出未来的壮美图景。在这年终的时刻,我许愿一个美好的青春。冰消雪融,来年再遇春色稠。
在四季间穿梭,我以为我是途经的行者。但四季实是我的行囊。我将四季写入青春,一步,踱过千滩江河小满。
懂 得
参赛作者:徐沁瑗(郴州市六中)
指导老师:唐志英(郴州市六中)
望着窗外飘洒的雪花,我又忆起了那次雪地里的邂逅,和那如同花香一般,停留在心间的哲理。
那天冷得厉害。深夜降下了几年来第一场大雪。四下一片苍茫,天也是惨白的。我出门散心,眼睛被雪耀得生疼时,视线尽头忽地跃入一团红。
我不禁怔住了。
那么鲜亮的颜色,在白色的背景板前,跃动如一簇火星。随着我的脚步,火越烧越旺,遂有连天燎原之势,像要与冰冷的雪争个高下。我用力把眼睛睁了又睁,才看出来,那只是一株腊梅。
我快步走近。她与我一般个子,难道她也只是一个少女吗?可她的身姿是那么挺拔。虬枝从地面上鼓出,劲瘦却有力,顶端延伸出数根枝条,纤细,因担着大团大团的雪而微微颤抖,却仍坚挺着,捧着鲜红的梅花,如血,如光,气势温雅中透着坚毅,婉约中带着不屈,它着实震住了我。
我凑得更近。花瓣层层叠叠拥簇着,中间是明艳的大红色,如饱蘸了颜料的浓厚一笔。数朵花挤挨在一起,仿佛争先恐后般盛开。我伸手抚上树干,一层冰壳薄薄地附在上面,激得我迅速收手,但粗糙的触感已从指尖传向心底。我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温暖的香气随着血液流经全身,给我一种生命的震撼。在腊梅娇美的外表下,是不屈嘶吼的灵魂!漫天风雪,她自岿然不动,肆意燃烧着美和温暖。这是生命的力量!
站在腊梅前,我心间如同被涤荡了一般,豁然通透,懂得了许多。在她面前,我还有什么可怨的?我面临的艰难不及暴风雪的万分之一,不勇敢面对,去拼、去闯,还能怎么样呢?只有扬起不屈不挠的风帆,才能度过人生的激流汹涌;只有带着坚强的灵魂,才能翻越坎坷。希望和前景即在眼前,再踮踮脚尖,就能触碰到。就像腊梅,靠着坚定的意志支撑,就能挨过整场暴雪。
雪又下了。腊梅仍挺立着,神态如常,毫无惧色,仿佛做好了迎接艰难的准备。我心猛地一悸,望着她,不禁泪目。恍然间懂得的道理,将伴着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冬。
根除坏习惯,不做菟丝花
参赛作者:徐沁瑗(郴州市六中)
指导老师:唐志英(郴州市六中)
是夜,寒风裹挟着汽车鸣笛声灌入室内。又解决一道题,我将目光定格在书桌旁的小松树贴纸上,回忆如潮水般涌上来。回望留下的足迹,处处闪烁着习惯烙下的微光。
依稀记得那是清晨的第一节数学课,粉笔吱吱呀呀地摩擦着黑板,留下一行行费解的算式。趁老师不注意,我拿过同桌的作业本细细借鉴起来。遇到难题就看同桌的答案,早已成了我习以为常的事。
所以在同桌夺回本子时,我的惊讶写了满脸。企盼、恳求的神色一一投射到他身上,却被怒目呵退:“你不能再这样了!这种汲取他人的成果的行为和一朵菟丝花有什么区别?!这种坏习惯真的是你想要的吗?!”或许是我的表情太过呆滞,他放缓了语气,“现在改还来得及。你应该学会独立思考。”我低头,手心的贴纸上,一棵小松树,傲立在雪中。我眼泪顿时糊了满脸,一下如醍醐灌顶。是啊,我不应做依附他人的菟丝花,我该是顶天立地的松柏才对!我当即谢过同桌,开始独自尝试。
起初并不顺利。习惯性的思维让我面对难题失了方向、乱了阵脚,陷在题间如被泥沼缠住了根须。同桌的草稿纸拉了我一把,具象化的思路、密密麻麻的步骤,只一下便拨云见日。后面的过程书写出乎意料的顺利。望着鲜红的批改痕迹,我有种喜极而泣的冲动。
少年人自有傲骨。以后的解题思路我不再请教于同桌,而是一个人默默地钻研。是累、难,是辛苦,是苦思冥想、抓耳挠腮,是几乎废寝忘食的执着。那么多个夜,望着万家灯火,只有一盏台灯相伴的孤独让我几度想要放弃。他们都说我话少了,我也曾在无数个寒风呼啸的寂寥深夜里质问自己,这山顶一定要上吗?可头脑风暴的乐趣,思索时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出答案时的欢欣雀跃,又让我觉得值得;同桌义正词严的样子也常浮现在眼前。最后我亲手粉碎了心怀侥幸的自己,将那个小松树贴纸贴在了书桌最显眼的位置,默然注视着,在心里呐喊:“我辈岂是蓬蒿人!”
对啊。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应于群峰之巅。事实更让我充满了改变后的喜悦和坚持下去的决心。一道题拿到手,仅需几眼,便得灵光乍现。即使没有思路,我也不再求助于同桌,而是自然而然地沉下去,慢慢思考、慢慢尝试,最终探出最佳方案。原来独立思考已成了我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请缨参加了今年的数学竞赛,赛场上,独立思考伴着我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喜得桂冠。脱了学习,独立思考在生活上也帮助我翻过了一座又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峰。
道阻且长。待苍黄翻覆,移宫易羽,我才悟到:我是海中沉浮的人,好习惯则如一叶扁舟,载我度过人生长河。好在,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品点评
文章一: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东江湖的生态之美与人文底蕴,将自然风光与时代发展巧妙融合,彰显出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文章以游览东江湖为线索,通过摊主老伯的口述历史,将东江湖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对水电站泄洪的场景描写尤为精彩,“涛声如万钧雷霆,气势似万马奔腾” 等比喻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地理数据与文学意象的结合(如 “107 亿立方米清波” 与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既体现科学性又不失诗意。结尾升华至环保主题,呼吁保护水资源,情感真挚自然。
文章二:这篇文章以四季为喻,将青春的成长历程诗意化,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文章以 “新燕知春”“光芒齐夏”“气爽天秋”“希冀之冬” 四个篇章,分别对应青春的迷茫、拼搏、收获与展望。比喻贴切,如 “乳燕” 象征青涩与勇敢,“燎原大火” 隐喻热情与执着。心理描写细腻,如 “挑灯夜战” 的坚持与 “喜极而泣” 的感动,真实动人。结尾 “四季是行囊” 的感悟升华主题,将青春与时光永恒联结。
文章三:这篇文章通过雪夜偶遇腊梅的经历,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叙事生动,寓意深刻。文章以环境描写开篇,“惨白的天” 与 “鲜红的腊梅” 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对腊梅的刻画细致入微,“虬枝劲瘦”“花瓣如血” 等细节展现其外在美,“粗糙的触感” 与 “温暖的香气” 则揭示内在精神。心理变化层层递进,从 “怔住” 到 “震撼” 再到 “泪目”,情感真挚。结尾将腊梅精神与人生哲理相联系,“踮踮脚尖触碰到希望” 的感悟水到渠成。
文章四:这篇文章以个人成长经历为素材,讲述克服依赖、培养独立思考的过程,叙事真实,情感真挚,具有励志意义。文章以 “菟丝花” 为喻,将坏习惯与独立精神对比,构思巧妙。具体事例生动,如数学课借鉴同桌答案、参加数学竞赛夺冠等细节,展现蜕变过程。心理描写细腻,如 “醍醐灌顶” 的顿悟、“喜极而泣” 的感动,真实可信。结尾 “轻舟已过万重山” 的比喻升华主题,将习惯养成与人生境界相联系。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姜 朝
二审:陈 琪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