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瑾锦
郴州市林邑中学学生
乘舸舟一叶,赏郴地之美
参赛作者:廖瑾锦(林邑中学)
指导教师:陈检光(林邑中学)
时过境迁,雾气氤氲,缱绻了一池涟漪。蓦然回神,我竟已身处郴江中央,乌篷船头悬着的铜铃正与浪花絮语。江水推着岁月从指缝间淌过,两岸青山化作泛黄书页,任我翻开这座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
雾霭深处忽有青铜光泽闪烁,郴江水漫过义帝陵的石阶,将两千年前的月光冲磨成细沙。陵前那株古柏仍在风中低语,年轮里藏着司马迁笔下“徙义帝长沙郴县”的墨痕。陵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见证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兴衰,与郴州的历史古韵紧紧相连——那些金戈铁马,终究化作几行字句,隐匿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待硝烟散作岸边的晨露,桨声已染上人间烟火。裕后街的晨光里浮起阵阵白雾,青石板路上蒸腾着米香与辣香。竹匾上码着油光水滑的栖凤渡鱼粉,老板娘抄起长筷一挑,雪白的米浆裹着红椒碎滚入青碗,雾气腾腾,令人垂涎欲滴。“20年老手艺的栖凤渡鱼粉嘞!”她将红椒碎撒在凝脂般的米粉上,浇一勺东江鱼熬的热汤。身着校服的少年捧着青花碗直呵气:“阿姨,再多加点辣椒!”斜对面油粑摊前,白发阿婆往孙儿嘴里塞了块三角粑:“慢些吃,别烫着。”琥珀色的油汁顺着青石缝流淌,映着骡马蹄印里沉睡的旧时光。
舟至苏仙岭下,云雾忽化作丹炉青烟。白鹤掠过的轨迹里,苏耽的药杵声与崖壁石刻的凿痕共鸣。我接住几片飘落的松针,露珠打湿了掌心的纹路,恍惚间仿佛闻到竹篓里陈年茶叶的香气——听说当年苏耽就是在这里采药炼丹。抬眼望时,江水正缠着山脚低回,似能看见那“郴江幸自绕郴山”的诗句。我轻轻将叶片送上江面,将那句“为谁流下潇湘去”的诘问,散作满江粼粼的银鳞。
迷雾再起时,东江湖已成一方翡翠砚台,在黛色山水间舒展。游船撞开的涟漪里,义帝陵的松涛与裕后街的晨钟次第浮现。晨雾初起,东江湖宛如一方未磨的铜镜,将千年光阴都凝成乳白的絮。渔夫撑着一叶小舟,双臂扬起,银网绽开,令人忍不住想定格这一瞬。网眼透下的晨光中,藏匿着一次又一次劳作的汗水与艰辛。千年未变的撒网弧线——每位渔夫始终记得,如何把云雾织成渔歌,将每个朝霞都酿成唐宋诗笺上未干的墨色。
暮色漫上乌篷船时,两岸灯火次第亮起。古戏台的皮影投在水幕上,采茶调混着湘昆唱腔,把郴地东塔的飞檐染成暖黄。小船的影子掠过玻璃幕墙,把现代的流光织进旧时的月光。我伸手触碰这片流光溢彩,忽觉掌心微凉——半枚生锈的“郴”字铜钱,正沾着义帝陵的海棠香。
扁舟泊岸时,晨雾又起。回望烟波深处,苏仙岭的云涛正与摩天大楼的轮廓相拥,古时渡口的青石阶已化作柏油公路的虹影。那些散落江心的往事,终究会在某个晨光熹微的刹那,在新的时代里长出新的年轮。唯有郴江依旧抱山而流,将楚辞汉赋里的某个韵脚,永远镌刻在粼粼波光之中。
作品点评
这篇游记以灵动笔触勾勒郴州古今交融的时空画卷。作者乘舟穿行山水,用青铜器般的冷冽质感描摹义帝陵的沧桑,以栖凤渡鱼粉的热辣香气晕染市井烟火,让司马迁的墨痕与油粑摊的蒸汽在江雾中交织。文字淬炼如东江湖水,既流淌着楚辞汉赋的典雅韵律,又翻涌着现代霓虹的潋滟波光,将历史沉淀与时代脉动熔铸成流动的诗篇,展现出对地域文化基因的细腻解构与深情重构。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或逻辑问题,或是存在抄袭行为,请在评论区不吝指出。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红萍
二审:陈琪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