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莹
广东省佛山市人
作者简介
李柏莹,男,28岁,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出生于郴州市资兴市,年少时在资兴市兴宁镇的农村外婆家生活。
创作背景:作者工作的单位和水有关,而他年少时在资兴市兴宁镇的农村外婆家长大,记忆最深就是挑水这件事,故从生活用水的角度重新回顾家乡的发展、变化,创作了这篇文章。
代表作品
水通民心旺(万)家兴
参赛作者:李柏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
“柏莹,去挑水喽!”
外婆的这声叫唤几乎贯穿了我整个少年时代的假期。
我出生在湖南省资兴市的小镇上,拿着留守儿童的剧本,从小跟随外公外婆居住在农村。城镇户口的我,是地道的农村子弟,在农村的广阔天地肆意生长,对田间生活十分适应,各种农活虽不精通,也能上手一二,唯独农村中的生活用水问题,让我吃尽了苦头。
每天清晨,当缕缕阳光穿过屋后老桂树的树丫,照出被子翻滚飘荡的灰尘时,楼下外婆的叫唤便顺着楼梯咚咚隆隆跑上房间。“太阳都晒屁股了,还不起床?该去挑水喽!”
我埋头抱着被子在床上转个两圈,无奈只能磨磨蹭蹭地穿上衣服下楼,坐在廊下的小板凳上慵懒地望着天空发呆。若能一直发呆也挺好,我感觉这样可以坐一个上午。但坐不得,还有每日必备的挑水任务等着我。
其实也不是外公外婆非要压榨我这童工的劳动力,实则农村生活远不只有欣赏田园风光的惬意。旭日初升,天刚露白,老两口就得趁着时机下地干活,这时正是光亮充足、温度适宜,一旦偷懒贪睡,就得顶着炎炎烈日挥洒汗水劳作了。地里的菜、田里的稻,播种都是有时限的,不抓紧时间,一旦天气不好刮风下雨,就会耽误收成。所以假期挑水的“重任”就压在了我稚嫩的肩膀上。
挑水是个苦活。每天一大家子的生活用水至少要两缸,陶土制的缸有我这么高,我趴在缸口几乎望不到底,只觉得像一张黑黝黝的口要把我吞下去。两缸水,这意味着我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挑一次水,每次挑水至少需要5趟来回。我毕竟只是一个稚童,挑不了太重的桶,换成家中大人,2趟来回就能将这口缸灌满。
挑水也是个技术活。一根扁担、两个桶,扁担得压在一边肩膀,双手把住麻绳不让水桶肆意咣当,一步一弹一撑,挑水回家。半道上累了,还能换个肩膀继续挑着走。
可我实在忍受不了全部重量压在一边肩膀的疼痛,索性把扁担平衡挂在后颈突出的颈椎骨上,双手握住麻绳往上提桶,减轻肩膀上的“压迫”。这种挑担方式,在我们那叫“猴子担”,形容像一只小猴子挑担,丑陋又没效率。
外婆家离泉水口不过二三百米,大人们一口气就能挑回来,再不济,歇一次换个肩膀也就够了。而我挑着“猴子担”挑一趟水,少说也得歇五六次,摇晃着洒出小半桶水才能挑回家。每次挑水我都嘟囔抱怨个不停,可没得办法,不挑水就没饭吃、没水喝,这逼得我再不愿也得干下去。
自然界的水循环往复,好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乡村间的溪流、塘河随处可见,水源源不断难见干涸。可一家人小小的生活用水,却不知是多少滴挑水后大口喘气流落的汗水汇聚而成。
少年的记忆总是印象深刻,迎着清晨的旭日手搭着担、晃荡着桶,像只身斗天的齐天大圣,叫嚣着打上凌霄宝殿换了人间;背着黄昏的落日,担着沉重的水桶步履蹒跚,放下担歇脚回望,似再也回不去花果山的斗战胜佛,回望身后满目风霜,西行的记忆零落地闪烁至天边尽头,再次起身风沙尾随雁过无痕。
长大后,我外出求学,与故乡渐行渐远。偶尔回去一趟,回到外婆家所在的小乡村,生活用水方式的改变如同含苞的初蕊,一点点开出绚烂的便利、安全之花。
在我读初中时,村庄的多数人家都倍感生活用水的不便,许多户家中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老幼挑水困难,所以大家便集资接了水管,往远方的一处河塘中引水。至此村庄挑水的时代慢慢褪去,关不紧的龙头滴水声成为许多村民难忘的记忆。
可河塘引水毕竟还是靠天喝水,暴雨洪水时水管里流出的是浑黄的泥水,运气好甚至还能接到几条小鱼。沉淀下来一桶水一碗沙,这种水只能用来洗漱淋浴,想要喝还得重走老路,前往泉水口挑水。
到了干旱时节,水管不再涌出汩汩清流,只是滴滴落下,砸在钢筋锅上发出沉闷的声音,也敲在人们心里。“没水了!”我又挑着桶前去泉边挑水。哪怕是如此干旱的时节,泉水依旧沁凉,像是把希望源源不断地送到人间。但岁月更迭,宇宙星辰在时光长流中也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更何况一口清泉,又能够庇护几户几代?
中国人自古讲究“人定胜天”,虽说吃饭喝水得看天,人的主观能动性却能改天换地。自本世纪初国家开展“村村通”工程以来,广袤农村千百年来“靠天喝水”的现象终于得到改变。
高中的时光是忙碌且充实的,夹缝中挤出的月假我总会回到外婆家,贴近这颗凝固着我整个年少岁月的琥珀。科技改变生活,全自动洗衣机、液晶电视、Wi-Fi等以往城市的便利也走进了广阔农村。一个个崭新的水龙头装在厨房、浴室,打开便有源源不断涌出的自来水、烧好的热水,这是我几乎未曾想过的画面。一条条自来水管铺在中国大地,一道道清流通进万户千家,浇灌出颗颗搏动的民心朝阳向党。农村再度繁荣兴旺。
年轻的人们如候鸟般离开农村触摸城市的繁华,家中的老人守望在农村倚门念儿走向风烛残年。而党替农村儿郎完成了许多想实现却未完成、也没能力完成的心愿。年迈的外公再也不用步履蹒跚地前去泉口挑水,花甲的外婆再也不用忍着老寒腿痛蹲在河边洗衣。水不再成为困扰人们的执念,而成为了浸润人心的甘露。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国家聚焦脱贫攻坚,村村户户通水已不是难题,但让广大农村的老百姓喝上干净水、放心水的供水安全,成为新的追求。
农村供水情况复杂,水管铺设经过的地形地貌迥然有别,自来水的来源各不相同,保障供水安全的难度要比城市里大上许多。可困难从不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退缩的理由,反而会成为激发热血斗志的动力。成功如果轻而易举,成果又如何显得弥足珍贵?
曾经水龙头偶尔流出的水浑浊、异味的现象渐渐消失,过去认为费用较高、不舍得用的自来水费用逐步下调,慢慢地大家都敢用自来水了。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广袤农村摆脱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自来水通家入户,大家都用得上、用得起自来水,享受了党的光辉照耀、国家的发展便利。
可水来了,人却走了。工作后我再回到外婆家,村庄略显荒凉冷寂,田园撂荒杂草丛生,鸡鸣狗吠回荡在村头巷尾,黄昏落日炊烟寥寥,星星灯火点缀在沉睡的村庄。城市化的进程吸引着,或是裹挟着农民离开世代耕植的土地,攒够钱后便置业安家,渴望着给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可农村的未来呢?据统计,从1985年至2025年的40年间,中国自然村数量减少约150万个,行政村数量减少近50万个。
乡村对中国人的意义非凡,是文化的根、精神的基底。“三农”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新时代农村的发展与繁荣指出、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至此我万分期待,路途或将曲折,前途必将光明。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我感觉到,全都回来的时候不远了!
作品点评
本文以作者少年时期在农村挑水的经历为切入点,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用水方式的变迁,反映了国家“村村通”工程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文章情感真挚,叙事清晰,从个人成长与乡村发展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农村在新时代的繁荣与希望,以及党和国家对农村供水安全的持续追求,体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光明前景,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陈华英
二审:李艳艳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