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芹羽
AI SPACE(上海摩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醴酪深处是郴州
参赛作者:刘芹羽(上海摩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凌晨四点被火车鸣笛惊醒的夜晚,我总恍惚听见栖凤渡鱼粉馆的竹筷敲击瓷碗声。那些在郴州度过的晨昏,终是随着味觉记忆在胃里扎了根。
记得初到郴州是深秋,寒雾裹着山城的清晨。老南街巷口的粉店飘来呛辣辛香,红油在浓白鱼汤里绽放成朵朵火焰。老板娘边剁鱼头边笑:“后生崽别怕辣,我们郴州人就喜欢这味。”鱼骨熬的汤底醇厚如绸,现宰鲢鱼片在滚汤里烫得雪白,酸豆角与香葱蛋饼在辣海里沉浮。我呛得涕泪横流时,邻桌老汉推来一碗冰镇甜酒酿,醪糟的清甜裹着米香,竟神奇地驯服了喉间灼烧的野火。
在郴江河畔散步的那些冬日,总被那里的杀猪粉的香气绊住脚步。土灶上铁锅永远沸着,猪肝、小肠、前腿肉在晨光里泛着琥珀色。老板老张是苏仙桥屠户出身,每日寅时现杀的牲口还带着体温。“好水才能养出好粉。”他舀起一勺乳白浓汤,从东江湖引来的活水与筒子骨熬煮整夜,浇在当日现榨的米浆粉上,撒把翠绿芫荽,寒冬便有了温度。孩子们捧着搪瓷碗蹲在台阶上吸溜,白雾蒙住冻红的脸颊,倒像一群贪食的小兽。
最难忘那年立夏,随同事去资兴访友。船行东江湖,船夫从舱底提出竹篓,活蹦的银鱼在晨光里溅起碎钻般的水花。清蒸鱼甫上桌,蘸水竟是擂辣椒拌紫苏,野性的辛香激得鱼肉愈发清甜。暮色里主人家搬出桂阳坛子肉,陈年陶瓮启封时,梅干菜与五花肉的醇厚气息漫过青瓦屋檐。就着柴火灶焖的鼎锅饭,七旬老翁眯着眼哼起当地小调,酒碗相碰声惊飞了梁间燕。
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藏着更多况味。南街的米饺摊永远排着长队,半透明米皮裹着冬笋腊肉,在竹蒸笼里氤氲出云雾;裕后街的油粑子在滚油中绽成金黄莲花,咬破脆壳涌出热腾腾的芋泥;入夜后上东边江路排档灯火闪烁,各类烤串在铁板上滋滋冒油,老板撒辣椒面像在落雪。有回暴雨困在爱莲湖,一位老妪硬塞给我荷叶包着的蕨根粑,焦香混着艾草清气,竟比任何珍馐更熨帖肠胃。
而今在岭南茶楼见菜单写着“郴州烧鸡公”,急唤来尝,却是甜腻酱汁浇着的养殖鸡。忽然想起飞虹路那家十年老店,老板坚持用散养瑶山鸡,茶油爆香后加泉水慢煨,剁椒的艳红浸透每丝肌理。盛夏午后和学生们挤在铁皮棚下,汗珠砸进碗里,辣得人神魂出窍却停不下筷,电风扇卷着热浪把“再来一份”的吆喝吹散在蝉鸣里。
前些日子收到郴州朋友寄来的包裹,真空袋装着白露塘的酱辣椒。红椒在瓷坛里腌了四季,启封时恍惚看见吊脚楼檐角滴落的雨,石板路上叫卖甜酒的小贩,早市里此起彼伏的“砍肉粉要不要葱花”。原来那些酸辣鲜香的碎片,早已在记忆里酿成了回甘的醴酪。
作品点评
这篇以舌尖丈量故土的散文,将郴州烟火烹煮成流动的乡愁史诗。作者以味觉为梭,在鱼粉蒸汽与辣椒碎末间编织记忆经纬——辣是地理性格,鲜是岁月沉淀,甜酒酿的温润则成了漂泊者与异乡和解的药引。当岭南茶楼的改良菜惊破乡味幻象,方知真正的郴州永远封存在旧陶瓮里,在齿间碎裂时溅出整个山城的春秋。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陈华英
二审:李艳艳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