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涵娇
郴州市福泉小学学生
古街新声——一盏皮影照郴江
参赛作者:黄涵娇(福泉小学)
指导教师:周 燕 (福泉小学)
"莎莎,快看!皮影戏的幕布亮起来了!"我拽着表姐的手挤进人群,郴江畔的裕后街此刻化作了光的海洋。72盏鱼形灯笼悬在骡马古道的青砖墙上,照得"湘南第一古道"的石板泛着琥珀色的光。这是裕后街历史文化节的最后一夜,也是我第一次以非遗小讲解员的身份,触摸这座千年古街的心跳。
"当年秦观在鹊仙桥写'两情若是久长时',用的可是咱们郴州特制的竹纸。"非遗馆里,满头银发的李爷爷正演示着古法造纸。他身后那幅三米长的《郴江十二时辰》皮影卷轴突然流转起来——投影在幕布上的制纸工序,竟与实时监控的东江竹林影像重叠,机械臂精准裁切竹纤维的动作,与李爷爷布满老茧的双手形成奇妙呼应。
表姐突然指着窗外惊叫:"快看!湘昆戏台飘到江面上了!"原来组委会把省昆剧团的《牡丹亭》演出搬上了仿古花船。杜丽娘的水袖刚拂过雕花木窗,郴江两岸的LED幕墙就绽放出大片牡丹,AR技术让虚拟花瓣随风落在观众肩头。穿汉服的小姐姐举着"湘昆打call灯牌"拍照时,我注意到船头有位少年正用平板电脑操控无人机群——那些闪着蓝光的"萤火虫"组成"郴"字图案,倒映在江面宛如流动的星河。
"该我们上场啦!"我深吸口气走进皮影工坊。三个月前,我和同学们用3D打印技术复刻了"夜故事"傩面具的纹样,此刻这些融合了现代几何线条的面具正戴在传统皮影角色上。当《湘南起义》的剧情演到农军攻占宜章城时,我们突然切换成激光投影模式——数百个皮影战士化作金色光点冲破幕布,在穹顶交织成巨大的红五角星。台下掌声雷动时,我看见李爷爷偷偷抹眼泪:"老祖宗的东西,在你们手里活出新花样了。"
深夜离场时,表姐非要数清石板路上的"非遗光斑"。这些嵌在青砖里的感应灯,每踩中一块就会亮起一种郴州非遗的图案:安仁赶分社的草药篓、瑶族银饰的缠枝纹、栖凤渡鱼粉的辣椒红……月光从鹊仙桥的飞檐滴落,此刻的裕后街就像个巨大的时光宝盒,古老歌谣与电子琴声在郴江的波光里水乳交融。
回家的路上,我摸到口袋里李爷爷塞的竹纸,上面印着二维码。手机扫描后,秦观的虚拟形象竟在纸面吟诵:"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刻我终于懂得习近平爷爷说的“让文物活起来”,就像郴江水永远向前奔涌,裕后街的皮影光斑照着秦观走过的古渡口,无人机群却在丈量新的航道。原来文化传承不是守着青铜器上的楚风纹样叹息,而是把它们熔成星光,让每个少年手里的平板电脑都能谱出电子歌谣,让两千岁的骡马古道,驮着5G信号走向世界。
小编点评
这篇文章以"裕后街、郴江河"为时空坐标,通过皮影光影、湘昆花船、3D傩面具等意象,生动再现了首届裕后街历史文化节的盛况。语言灵动如"无人机群组成'郴'字图案",将传统非遗与数字科技熔铸成流动的诗行,特别是机械臂与李爷爷双手的呼应,暗合"让文物活起来"的深层意蕴。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周 峰
二审:张红萍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