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恺霖 | 郴州市林邑中学学生
2025-03-12 20:02:20


郑恺霖

郴州市林邑中学学生

作者简介

 郑恺霖,男,2009年1月出生,郴州市林邑中学高一学生。他热爱文学,品学兼优。曾荣获“三好学生”,在2024年郴州市武术散打锦标赛中荣获第二名。

创作背景:他从小便听闻张学良的故事,心生崇拜,在郴州市苏仙岭屈将室遗址参观时,他深受震撼,写下此文,希望能为宣传郴州文化和弘扬爱国精神贡献一份力量。


代表作品

赤子心,爱国魂


参赛作者:郑恺霖(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王晓风(第一中学)

一个起雾的凌晨,人们还在被窝中酣睡时,他在苏仙岭山腰上。四周安静得可怕,偶尔响起两三声虫鸣,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凌晨的苏仙岭空气清新,一股泥土的芳香在雾中扩散,有种神秘美丽的氛围,他无心欣赏,忽然用一种复杂的眼神望向一边——那边是东北吗?那里的同胞还在被日本压迫吗……“快走!”一个大兵的呵斥打断了他,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被大兵们押上了山顶。

“第几次了?”他问一名大兵,得到的仍是死一般的沉默,他苦笑一声,自己嘀咕着:“自兵谏后,我便一次又一次地被监禁,日本人在东北烧杀奸淫,我却只能在这叹气,唉——”士兵像个木头,一言不发,接连几日,也是如此。

有一次打水时,他听到村民说道:“听说了吗?日本人要打过来了!”“他们来就来,我就算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咬下他们的鼻子!”他们的话,好似一根铁棒,狠狠地敲在了他的头上,他当年也如此意气风发?当自己父亲被日本人炸死时,他也曾经誓与侵略者们不共戴天,可如今……

回到住处,无数匹野马在他脑中奔腾,他怒吼,他咒骂,他委屈,为何命运如此不公!为何自己不能替父报仇?他看着一棵老树,好似看到了被压迫的东北同胞,又好似看到了父亲失望的目光……他们像一把把利刃刺向他的心脏。他终于忍不了了,拔出手枪——一枪,再一枪……他要将自己这些年的压抑全部发泄出来,直到手枪中的子弹全部打完。树上一颗颗弹孔诉说着他内心的悲痛愤懑——怒吼!咆哮!快将这头雄狮唤醒!咒骂!指责!将日本人赶出中国!脸上黏乎乎的,是眼泪吗?不!是四万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热血,是“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决心,是无数冤魂的悲鸣!

他好像要疯了,冲进卧室,拿起笔纸,心中有千言万语,可他环顾四周,一片空寂,无奈的情绪涌上心头,提笔时写下:“恨天低,大鹏有志难展”,他好似又找到了自己。

“他叫张学良,国民革命军将领,1931年9月18日,曾通电全国,兵谏蒋介石联共抗日,因此受‘首谋伙党,胁迫上司’的罪名被监禁。郴州是他的第六个监禁地。他李代桃僵,用自己的一生换来了民族的生存,我们要向他学习!”

苏仙岭山顶上的屈将室里,一位老师正向学生们讲解这段历史,学生们眼神中充满敬佩。新时代,国泰民安,新郴州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屈将室内,人来人往,人民会永远铭记这位英雄。而他的爱国精神,“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计,不顾一切……”也将在郴州永存!

林邑福地,屈将室处,佳话流传。赤子之心,爱国英魂,永不磨灭!


小编点评

本文以苏仙岭的雾霭为幕,剖开历史切片:幽闭的屈将室里,子弹刻痕与血泪手稿凝成无声呐喊。从暗夜独白到课堂追思,时空对话间,个人悲愤升华为民族精魂。笔墨如刀,将张学良的弹孔与学子的目光缝合成精神图谱,让林邑山水永驻赤子心魄。结尾处历史回声与盛世繁花共振,完成爱国魂的当代赋形。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红萍

二审:陈  琪

三审:全昌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