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芷言
郴州市林邑中学学生
郴水绕郴山:千年诗意的地理密码
参赛作者:王芷言(林邑中学)
指导老师:王志峰(第一中学)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九百多年前,秦观在郴州旅舍写下这句诗时,或许正凝望着窗外蜿蜒的流水与青翠的山峦。这座湘南小城以山水相拥的姿态,将自然地理与人文精神编织成永不褪色的诗行。
郴山的筋骨里沉淀着地球最初的记忆。在苏仙岭裸露的岩壁上,志留纪的页岩如打开的史书,每一道褶皱都记载着四亿年前的海陆变迁。莽山原始森林的蕨类植物与恐龙时代的桫椤共生,蕨叶舒展的弧度与古生物化石的纹路如出一辙。当晨雾漫过仰天湖草原,湿润的空气中似乎漂浮着远古海洋的咸味,提醒我们这座山岳曾是海底龙宫的见证者。
郴水的柔波里倒映着文明的年轮。永兴板梁古村的青石板上,东汉车辙与明清商队的足迹层层叠加;便江岸边的汉代简牍窖藏,竹简上的隶书墨痕仍清晰可辨。更有意思的是东江湖的渔火,夜间捕鱼的鸬鹚船沿用着《天工开物》记载的技法,船头摇曳的灯笼与一千多年前北宋诗人郭震笔下的"渔灯明灭芦花里"遥相呼应。水波荡漾间,不同时代的文明碎片被温柔地粘合。
山水交融处生长着独特的生命哲学。王仙岭下的古桂树,将根系深深扎入丹霞地貌的红砂岩隙,却在每年中秋绽放满树金黄;飞天山丹霞群峰中的千年悬棺,让生与死的界限在绝壁流云间变得模糊。最令人震撼的是高椅岭的"水上丹霞",赭红色的山体被翡翠般的河水环绕,刚烈与柔美在此达成永恒的和解——这分明是大自然书写的《道德经》。
站在五盖山巅俯瞰,但见郴水如碧玉丝绦缠绕郴山,云雾在山腰织就素纱。当年秦观未能参透的"为谁流下潇湘去",答案或许就藏在山水相生的哲学里:水不必追问归宿,山无需执着形态,正如苏仙岭三绝碑上的题刻,历经千年风雨反而愈发清晰。这方水土教会我们,真正的永恒不在于对抗时间,而在于与天地达成诗意的默契。
老师点评
作为一篇高一学生的作品,文笔异乎寻常地成熟和老道。在作者的笔下,山水地理、历史年轮、诗书翰墨……有如郴江河水一般缓缓流淌,既秀美明澈,又深邃婉曲,富有一种独特的文学韵味。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能将自然山水和文化艺术如此巧妙地融于一炉,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让作者领悟到了山水交融的生命哲学——天地万物的诗意默契。“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善哉,行知先生诚不我欺也!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张红萍
二审:陈 琪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