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露 | 宜章县第六中学教师
2025-03-11 09:29:27


刘露

宜章县第六中学教师


作者简介

刘露,女,2000年6月出生于湖南衡南,常住郴州,现任职于宜章县第六中学,担任校刊《枣园》的主编,指导学生多人次在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曾在中国青年网实习,并发表多篇报道与文学短评,多篇文章被《文教资料》《智慧东方》等期刊录用,其中一篇被知网收录。

代表作品《原境·原人·原神》深入剖析了《边城》中的自然景观、人物性格及文化生态,揭示了作品所蕴含的原始生命力和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将湘西的自然与人文之美与郴州的山水景观相呼应,展现了湘南地区同样具有的原始、纯净的自然气息与人文精神,唤起读者对淳朴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感受湘南大地上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代表作品

原境·原人·原神

——浅析《边城》之美

参赛作者:刘露(宜章县第六中学)    


初读《边城》时,沈从文笔下的文字不经意地撩拨着我的心弦,那个叫“茶峒”的小山村带着湘楚特有的环境与民风造就了一个仿佛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与我们所处的社会隔离开来。如今再翻看的时候,逐渐体会了沈老先生对边城特有的情怀,因为这个地方实在太美,倒不是建筑有多繁华,恰恰相反的是,它美在一个“原”字——原境、原人、原神。

原境美——碧溪水清而柔,茶峒山翠而灵

《边城》中的原境自然而又充满诗意,书中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湘西茶峒的美好风光。“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只简单几句话就抓住了山水的特点和灵性,城墙、码头、河街、吊脚楼等勾勒出小镇的布局,城墙将茶峒人民与外界的纷扰隔离开来,四处可见的吊脚楼与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似乎在昭示着一种原始力量与智慧。在那里,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宁静,没有纷争,没有嘈杂,有的是人们的自给自足、怡然自得。

原人美——摘一把虎耳草,唱一夜传情曲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这段话出自《边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原人”翠翠之口,她是大自然养育的女儿,边城的美丽与特别造就了这个湘西少女的淳朴与热情,这样一位天真烂漫、活泼乖巧的女孩,难怪天保兄弟都喜欢。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幸福而不和,而是以互助互爱的德行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这样淳朴而真挚的兄弟情让人为之动容。边城中还有豪侠仗义、慷慨好施的船总顺顺,富有爱心的老祖父,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茶峒人......在那里,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稳固的契约关系,有贫富之别,但无等级之分,用信义支撑,以时令贯穿,借民俗强化,呈现出社会环境的牧歌性与人性美。   

原神美——远离尘嚣浮躁,自足自在自为

《边城》中的“原神”实质是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这也回归了边城本身的意义。边城之“边”不但指明了其偏僻的地理位置,更突出了其独有的自足自在自为的文化生态。拿婚姻来说,汉族提倡的是“走马路”“要碾坊”,而在边城中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更喜欢的是“走车路”“要渡船”,书中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发展得是那么自然,又近乎那么原始,他们对爱情的选择没有受到世俗的干扰,也没有受到现代社会观念和秩序的束缚。而这些都源于“生命”,源于人性原始特征,也是茶峒人们信奉的属于神的生命形式,这就是保留在他们身上的“原神美”——人在神中,人靠神引,人神共在。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远离尘嚣、远离现代文明,是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它如一支纯朴的牧歌,娓娓道出生命的本真,让人感受到边城的自然美、民风美、人性美;又如一股春风,吹去人身上的浮躁与不安,整颗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从字里行间染上了那份剔透明净的气息,久品不倦,心醉神怡。这就是边城,原始又不失美丽,在历史的河流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作品点评

这篇赏析文章视角独到,从原境、原人、原神三方面剖析《边城》之美。借细腻解读,展现出湘西茶峒自然诗意、人性淳朴、生命本真。文字优美流畅,既贴合原著神韵,又融入作者深刻理解,引领读者沉浸式感受《边城》独特魅力。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逻辑或抄袭问题,又或是作者自身想要修改完善作品,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吴  娜

二审:李艳艳

三审:全昌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