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
郴州市林邑中学学生
生活需要希望
参赛作者:李 祥(林邑中学)
指导老师:谭成秀(林邑中学)
迎着太阳,向着希望。
——题记
曾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跌落到谷底,一度认为这个世界破败不堪,肮脏阴暗,我们的生活黯淡无光,寸步难行。可我知道,我的内心仍然向着光明,渴求着希望的来临。
朝阳下,一株株向日葵在风中摇曳,透露出勃勃生机。我站在向日葵花海中,不知道未来在何方,希望在何方。
这花海像是一匹巨大的刺绣锦缎铺在大地上。金黄的向日葵立在风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棕色的花盘周围绽开层层金黄的花瓣,那是向日葵姑娘们的长发。向阳而生的向日葵们就像无忧无虑的阳光少年的灿烂笑脸,洋溢着无尽的青春活力。蜜蜂和蝴蝶带着满身的花粉追逐打闹,嘻嘻哈哈,在向日葵中飞舞。嫩绿的枝干虽然不似树干般坚硬粗壮,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支撑着向日葵,使其能昂首挺胸地拼命向着太阳生长。而这也仿佛在告诉我——生活需要希望。
一次次仰望星海,一次次俯瞰海洋。远大的理想,未来的蓝图不止一次在我的心头萦绕。我知道我还有希望,我的生活也需要希望,可一切的一切都毁在那张不堪入目的成绩单上。
你又有多久没有感受到希望了呢?“他这次成绩退步了这么多…… 哎,他曾经……”当我不小心听到妈妈和老师的通话时,我看到了她的眼中闪过失望。我知道自己又一次没有取得佳绩。我不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我埋怨自己的无能,埋怨老师的批评,埋怨生活的欺骗。我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陷进了这失败的泥淖之中,浑浑噩噩。但每当看到镜中颓废的自己,我又会想起那个曾经发光的自己……
花枝头,流水潺潺,万物生长——那便是希望。我轻轻抚摸着向日葵的花瓣,耳边响起一句句话语“爸爸妈妈相信你可以的,不要放弃!”“加油,生活充满着希望,只要重拾信心,你就一定可以的!”顺着向日葵生长的方向,望着刺眼的太阳,感受着温暖的阳光,我的心中压抑已久的不甘与委屈化为一股冲动涌出——我还有希望!
我想要好的成绩,我想要光明的未来,我想要我的生活依然充满希望。我不想在黑暗无人的夜晚独自忏悔着昨天,我想在朝阳升起的早晨拥抱今天。
这世间纷纷扰扰,心却不能浮躁,生活亦不能失去希望。于是,在这曙光未绽的生活里,我一如既往地骄傲地抬起了头颅,我的眼神穿透了迷雾,直奔我的挚爱而去。于是,那亘古不息的光芒就深深地印进了我的心中。向日葵灿烂的花瓣中泛起了金灿灿的光芒,那太阳似的花盘扬起了自信的笑容。这一刻,我决定拥抱希望,去打败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我要在这永无止境的黑暗中成为自己的光,像向日葵一样向着太阳,向着希望生长。哪怕我们的世界充满荆棘,生活也定然满怀希望。
根本为固,枝叶方繁
参赛作者:李祥(林邑中学)
指导老师:谭成秀(林邑中学)
脚踏实地行走于自我根本的肥料,触目皆为繁叶。
——题记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万物皆有其生命的支柱,而这支柱往往便是那深埋土中的、不显山露水的“根”。根作为植物生命的基石,其意义恰如同在人生与社会发展中,那些常被我们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根本”。
根稳重而深沉,它不求表面的花哨与浮华,却以无声的坚韧默默吸收着营养,为整株植物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正如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土地,便是根的舞台。无论追求何种高度,都必须夯实基础。正如只有根系在土壤中不断延伸牢牢抓住每一寸土地,方能支撑起枝繁叶茂的理想。试想若是树木忽视了根的重要性,轻浮地以叶尖触碰天空,那么一场风雨便足以让其拔地而起。
大地的根系编织着生命的密码。那些深埋黄土的须脉,将生命之源输送到每一片新叶。敦煌莫高窟前的胡杨,用深入地下三十米的根系对抗风沙,在戈壁中生长出千年不灭的绿意。黄山的迎客松沿着岩缝蜿蜒伸展,将坚韧刻入石壁的肌理,成为沉默力量的象征。自然的法则告诉我们:越是向往阳光的生长,越需要向下扎根的勇气。
根不长绿叶繁花,但根固才叶繁;源不达万水千山,但源深才流长。一代书圣王羲之幼时,便修书养性,日练楷书数百幅,将父亲的教导一直铭记在心,从未好高骛远,十年磨一剑,终得以名留千古,挥指洒墨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袁隆平院士为杂交水稻奉献一生,终日出入田间,与学生一同科研,只为心中的“禾下乘凉梦”……他们或奔波于理想,或驰骋于现实,都非朝暮于空中楼阁,而是以踏实的干劲奠定基础,在求之于稳固之上再上一层楼。古往今来只脚踏实地,是通往成功的亘古不变的真理。我泱泱中华,浩浩寰宇,一群又一群有志青年,脚踏实地,灿烂于天地之间,枝繁叶茂,成为国之栋梁,民族之才。
但是部分人却追求快速成功,而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深厚积累,往往在一时风光之后便因基础不牢而坍塌。仰望星空未尝是坏事,但需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为人处世就好比建高楼大厦,倘若地基不牢,就致力于浮华雕刻,那便是本末倒置了,终会坍塌。“滥竽充数”的故事人尽皆知,其中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此为“无根”,所以即使他使用再好的“繁叶”——竽,也是无用,最终被驱逐。没有脚踏实地打好基础的人,再怎么雕饰也只能是空有繁叶,无根系支持,岂能长青?这不禁让人深思: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同时,是否也应记得,脚踏实地,厚积薄发才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
文明的根系生长在历史的褶皱里。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丝绸之路上往来的驼铃,敦煌藏经洞的万卷文书,郑和宝船划开的浪痕,都在时光中沉淀为文明的血脉。它们像黄河改道时留下的故道,看似被泥沙掩埋,却始终在民族的记忆深处涌动。当故宫的琉璃瓦折射出六百年晨昏,当三星堆的青铜神树重见天日,文明的根系总能在断裂处萌发新芽。
国家的根系深扎于传承与变革的土壤。长城烽燧的残砖上,刻着“大一统”的基因;大运河的碧波里,流淌着南北交融的智慧。从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的法治根基,到改革开放时“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探索,国家的生命力在于根系既能深扎传统,又能破土新生。
站在人工智能勃兴的今天,回望敦煌壁画中飞天手持的莲花,那从淤泥中升起的圣洁,恰似人类文明永恒的隐喻:越是向往星空的璀璨,越需要大地的滋养。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呼喊穿越千年,提醒着我们:当元宇宙的枝蔓向虚空生长时,唯有守住文化与人性的根系,才能让文明之树在数字洪流中亭亭如盖。那些深埋地下的脉络,终将在某个春天,托举起比星空更辽阔的苍穹。
不为繁叶遮望眼,自缘砥砺心所向。根本为固,枝叶方繁,脚踏实地走出来的万千葱茏,便是那立于高处的无限生机,也是我们中学生始终应追寻的繁华盛景。
《根本为固,枝叶方繁》一文主题鲜明,立意深刻。小作者以“根”为切入点,从自然之根谈到人生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文章结构严谨,从自然现象到人生哲理,再到社会发展,层层递进。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如“根稳重而深沉,它不求表面的花哨与浮华,却以无声的坚韧默默吸收着营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根的特质。《生活需要希望》情感真挚且起伏强烈,从对世界与生活的绝望,到借向日葵感悟希望,再因成绩跌入低谷,最终重拾信心拥抱希望,细腻展现了内心挣扎与成长。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或逻辑问题,或是存在抄袭行为,请在评论区不吝指出。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陈华英
二审:李艳艳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