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靓
郴州市林邑中学学生
胡杨根
参赛作者:何思靓(郴州市林邑中学)
指导教师:谭成秀(郴州市林邑中学)
我们常常只留意到一棵树的枝叶,却忽略了其深埋地下的根。
——题记
树根,一棵树生命的起源。我们常常会忽略它,因为它深藏于地下的黑暗中,只有一层一层掘开那土地,才能见到那弥漫着土腥味的根。
“与其做平平无奇的小草,不如做沙漠里的胡杨树。”这是我偶然间读到的句子。胡杨,独特而伟大,它象征的是不可磨灭的钢铁精神。而胡杨根的美,是那种深深扎根土壤的坚韧与力量,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不同于其他树的光鲜亮丽与枝繁叶茂,胡杨的形态属实算不上好看。龟裂的树干上爬满的是纵横交错的裂纹,那枯黄的叶子更是与周边荒凉的沙漠相映衬,是一副残破且落魄的样子。但当你费点力气沿着它的根向下挖掘时,你能看到的是密密麻麻、四处向下伸展的根。它们错综复杂,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粗壮的支柱根,有细如发丝的须根。但每一条根都在努力地向下生长,每一条根都彰显出无穷无尽的求生欲和顽强的生命力!
在断井颓垣、荒凉破败的沙漠里,裹挟着难以忍受的高温和燥热不堪的风,胡杨零零散散地分散着,但它们的根却在那沙层下建起了一座巨大的“迷宫”,它们是胡杨的根,同样是胡杨精神的根源和基础,它们为胡杨生存而努力扎根,为种族延续而奋力延伸。胡杨根的主根可以向下扎根10米以上,侧根可向四周延展30米开外。在罕有生命迹象的沙漠里,它们抵抗了一切恶劣的生存条件,耐旱,耐高温,耐盐碱。即使在正常植物无法生存的自然环境下,它们依旧初心不改;即使身处黑暗,心中的火焰依旧燃烧。因为它们知道,只有自己,才可以在这片沙漠中生存下去。
胡杨根是坚韧的,是“大漠脊梁”,它身上有着的是永不服输的精神和历久弥坚的钢铁毅力。它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也不是平平无奇的小草,更不是自甘堕落没有理想的枯枝败叶。即使生长形貌并不常规,但是生长的迹象却壮观;即使生存环境恶劣,但是因此锤炼的心境却坚韧,值得人们敬佩。胡杨根的生命是极具价值的,焕发光彩的。环境无法阻挡顽强的心,因为心中自有曙光照亮前行。
树且如此,更何况是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致力于对抗自然、改造环境的。在其他民族都在抱怨天灾人祸的时候我国先祖们早已行动起来。没有都江堰的建造,就没有如今的天府之国;没有郑和下西洋开创丝绸之路,就没有如今与各国文化交流的基础。
在云南省会泽县大海乡那片郁郁葱葱的山林里,一个偏远而贫困的山区里,一个普通但却不平凡的孩子,正散发着同胡杨般的光彩。
泥泞的山路,残破的土瓦墙。这是李鸿飞每天读书的地方。生活十分艰苦。不止李鸿飞,这里的孩子,从小就要帮助家中干农活,放牛养羊。李鸿飞家中四个孩子,唯一的经济来源便是养牛羊。不仅仅经济难以支撑李鸿飞读书,同时他要抵抗这里人们的顽固思想,不同于胡杨根抵抗的环境,李鸿飞所要面对的是心境,在同龄人接连都去打工为家里分担压力时,李鸿飞仍然坚持读书,没有被生活的艰辛和人们的三言两语所击倒,反而更加坚定了对梦想的追求。因为他深知,只有靠自己,才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在一个个寒窗苦读的日子后,李鸿飞在考场上大放色彩,以理科692分被清华大学录取。这结果一出,所有辛勤和努力都化作甘甜的源泉,他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实现了自我价值的飞升,书写了自己的传奇。
“壮心感此孤剑鸣,沉火在灰殊未灭。”胡杨根不仅是根,也是李鸿飞逆袭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孩子和家庭在努力,他们的努力同样值得被看见和支持。然而当代青少年需要的不就是胡杨根那样的态度和精神吗?即使我们没有恶劣的生存环境,没有难以直视的心境,但我们可以学习它对艰苦环境所不怕困难、不屈不挠、全力以赴的品质。打好坚实基础,突破自我设限,才能领略一处处风景,实现一种种可能。
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应当树立鸿鹄之志,并为之筚路蓝缕,像胡杨根一样,在枯竭的生存环境中,用自我努力和强大精神力去战胜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飞升。在如今社会生活中,当我们面对问题,与其等风来,不如迎风去,向下狠狠扎根,用力向上生长。砥砺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成为祖国繁华之路上那一部分“胡杨根”。
这篇散文情感真挚,主题深刻。小作者以胡杨根为切入点,赞美了其在恶劣环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顽强生命力,并将这种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相联系,激励当代青少年学习胡杨根不屈不挠的品质。文章结构清晰,从胡杨根的形态描写到其象征意义,再到联系现实中的李鸿飞等例子,层层递进。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如“胡杨根是坚韧的,是‘大漠脊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胡杨根的精神内涵。整体来看,这篇散文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令人深思与感动。
编辑提示
文学创作是一场精益求精的修行,难免存在疏漏。若您在阅读中发现错字、语病或逻辑问题,或是存在抄袭行为,请在评论区不吝指出。您的每一条反馈,都是帮助作品日臻完美的珍贵助力,期待与您共筑优质内容。
编辑:陈华英
二审:李艳艳
三审:全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