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进入下一程
注重治理重塑、管理重构、业务重组的协同推进
金融时报 2025-02-10 09:59:04

春节假期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召开了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会议部署了2025年六大重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这已是金融监管部门连续第二年将“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置于年度重点任务首位。不过,不同于去年更侧重于风险处置工作,今年在全力处置高风险机构的基础上,金融监管总局还提出了“促进治理重塑、管理重构、业务重组”。

根据去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从2023年底对银行机构的评级结果看,我国银行机构整体经营稳健,风险总体可控。在中小银行里,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及直销银行的评级结果较好,城市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次之,而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红区”银行(即8~D级的高风险机构)数量占“红区”银行比重较高,但资产规模占参评银行的比例不足1%;分区域看,9个省区市辖内无“红区”银行,另有14个省区市辖内“红区”银行维持在个位数水平。

整体看,我国中小银行机构风险已有所收敛。不过,从记者近年来的采访看,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中小银行能否化解风险并为辖区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还要看持续改革化险的效果。一方面,在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不少高风险机构在本轮改革化险中确实获得了外部的化险工具和资源,并以此从高风险机构中“出列”,不过这些资源、工具更多的是以财务指标改善为改革化险争取时间窗口,真正化险还要靠银行机构通过尽可能清收存量不良、做优业务、做实风险管控,以自身发展和利润积累提升对不良贷款的核销能力;另一方面,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银行机构潜在不良资产压力上升、不良资产处置周期仍在延长,即使依托外部资源,化险难度无疑也会较之前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处于何种状态的农村中小银行机构都应对风险保持敬畏,通过对公司治理架构进行优化梳理、提升管理效能、坚守业务定位,让自身保持可持续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能力。

事实上,近几年,不少农村中小银行已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转型和改革。最突出的是在业务结构调整方面,记者采访时发现,近年来,很多农村中小银行都认识到坚守定位的重要性,并从差异化服务、绩效考核、业务流程等角度督促员工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做小做散,取得新的竞争优势。公司治理不完善是前几年农村中小银行面临较大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原银保监会在2018年至2020年组织开展了“农村中小银行股东股权三年排查整治行动”,在此基础上,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调整了针对农村中小银行股东资质、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监管方式,机构自身也在不断优化股东结构,提升治理有效性。还有部分农村中小银行“刀刃”向内,对组织管理架构进行了扁平化和敏捷化调整,打破了前些年高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桎梏,让农村中小银行优势得以真正发挥作用。

下一步,农村中小银行在改革化险中不仅要发挥治理重塑、管理重构、业务重组的作用,更要在这三方面进行协同推进,才能更好保持公司治理、管理架构和业务结构的持续向好。例如,农村中小银行普遍规模较小、架构扁平、决策链条短,并且更多呈现出“人治”的特征,为了确保机构能够长期坚守支农支小、决策层作出有利于机构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开展部门优化调整时,可以适度突出决策支撑部门的作用,使决策制定更合理、高效。在金融科技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今天,系统建设依赖省级农信机构的农信系统应重视两级法人在金融科技研发和反馈方面的机制建设,让业务一线的真实需求和建议更好地在系统升级中体现,才能够保障数字化转型投入的有效性。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