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茫茫戈壁,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屹然挺立,排列成阵;连片的光伏面板铺设成镜,熠熠生辉。依托资源优势和政策红利,甘肃“逐风追日”,将风光资源转换为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作为全国第九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兰州新区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的绿色发展模式,区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现状得到显著改善,走出了一条绿色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良性互动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作为“两屏三带”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甘肃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经济的血脉,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滋养。如何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特色道路,为绿色低碳转型赋能,是甘肃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中,甘肃结合省情实际和发展所需,做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创新。”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行长黄富表示,围绕“双碳”目标要求,甘肃借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契机,以地区创新试点为引领,以激发金融机构发展动力、能力为重点,扎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底色。
试点先行探出试验区改革新路
全国首笔城市公交“净零排放”运营贷款、全国首笔生态修复及高标准农田耕地面积与耕地质量双挂钩贷款、全国首个“零碳会议+碳汇保险”碳普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方案……
2024年9月19日,在兰州新区举行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果发布会上,多项创新成果备受关注。兰州新区财政局负责人介绍,新区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70余项,创新开发绿色保险产品30余种,形成了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在试验区建设中,兰州新区探索开发多种碳金融产品,开展排污权交易、异地占补平衡指标、清水增量交易指标等抵质押增信融资业务,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其中,“丝路碳票”融资工具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新区开发并创设碳汇收益权“丝路碳票”,创新推出“丝路碳票交易+碳资产抵质押+绿色保险”组合产品,推动解决生态资产难度量、难抵押、难变现问题,使减碳行为可计量、可定价、可变现。
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扩展,也是甘肃传统优势产业低碳转型的迫切所需。2024年7月,中信银行兰州分行以兰州新区双良热力有限公司为试点,将企业未来3年低碳转型目标值考核情况与贷款利率挂钩,率先落地试验区内首笔转型金融贷款,总授信额度1.6亿元,首笔已投放3200万元。
绿色融资工具创新引导新区信贷资源向绿色产业聚集。统计显示,投向兰州新区的绿色贷款余额从2020年末的114.89亿元增至2024年9月末的270.69亿元,新区绿色贷款占比由20.16%增至37.5%。
绿色金融的持续投入,有力促进了兰州新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现状改善。新区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提高到36%,人均绿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实现了从黄土荒丘到花海绿洲的历史性转变。
创新引领扩大绿色金融服务供给
2023年7月,兰州银行嘉峪关分行落地甘肃省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为嘉峪关宏电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环保型全封闭矿热炉改造项目提供3400万元中长期资金支持,为金融支持高耗能企业低碳转型探索新路。
2024年3月,中国银行庆阳分行发放甘肃省首笔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贷款,投放金额4000万元,用于华能陇东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正宁电厂每年15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研究及示范项目”建设。
上述两笔业务的落地是甘肃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服务的缩影。近两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发挥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效应,将绿色金融创新试点拓展到全省13个市州,指导省内各地金融机构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线,开展碳金融及转型金融产品的创新研发。
甘肃省内各市州立足地区实际和产业发展特点,开发绿色金融特色产品和服务方案,多维度满足绿色企业及转型项目融资需求。天水市印发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4年版),更新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库、转型项目库,向57个项目(企业)授信107.28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3.34亿元。定西市、张掖市创新推出“整村生态授信”模式和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推动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嘉峪关市、陇南市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和绿色矿山建设,积极探索高碳行业的转型金融支持路径。
完善机制增强绿色金融发展动力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增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黄富表示,该行强化政策工具引导,推动绿色金融评价及应用,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内部考核管理体系。
为发挥好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加大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利用,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绿色低碳领域项目储备和资金投放。截至2024年9月末,累计支持全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600亿元,居全国前列。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用好绿色金融评价及结果反馈机制,对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实现全覆盖,重点对18家全国性银行在甘分支机构开展“一对一”评价结果反馈,并推动将评价结果纳入金融机构综合评价以及“省长金融奖”评选指标,激发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内生动力。
在政策工具的引导激励下,甘肃省内金融机构完善组织保障、信贷管理及考核评价机制,推动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进出口银行甘肃省分行建立覆盖全流程的绿色信贷标准,采取差异化信贷政策,推动信贷结构向绿色化转型。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建立绿色信贷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设置“绿色信贷”绩效考核定量指标。中信银行兰州分行实现绿色信贷项目定价授权较一般贷款下浮40个基点。兴业银行兰州分行将ESG三大价值因素整合至金融产品和服务中,持续引导、鼓励并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履行环境与社会责任,确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甘肃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4176.78亿元,同比增长18.98%。
产融对接提高机构风险防控能力
绿色项目的认定及评估标准较为复杂,如何有效甄别绿色金融支持对象,是制约绿色金融投入的关键因素。
“金融机构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识别认定、对气候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又缺乏对绿色金融政策产品的了解,银企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金融研究处处长常晔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着力构建融资对接长效机制,通过完善绿色项目库、搭建绿色融资对接平台,帮助缓解绿色投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
202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协调推动构建全省绿色项目库、筹建全省绿色矿山建设投融资项目库、创建全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共同评审入库3批气候投融资项目49个,并持续推动项目库动态更新,向金融机构及时推送,跟踪推动项目融资落地。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省金融机构向274个绿色项目、15个气候投融资项目分别授信2739.22亿元、114.52亿元,投放贷款875.03亿元、50.87亿元。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甘肃搭建绿色金融产融对接平台,促进绿色融资需求与绿色信贷供给精准对接。2020年,甘肃省首个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绿金通”平台在兰州新区试验区建成。经过4年多的持续升级完善,该平台已实现绿色融资智能认定、环境权益在线评估、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证评级以及企业信用数字化评价等功能。截至目前,“绿金通”平台注册企业3937家,完成融资1340亿元,其中,绿色贷款99.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