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万山 劳模故事代代传
微万山 2022-05-03 10:23:18

在万山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红色的朱砂,也孕育了勤劳、朴实、坚毅的万山人民,曾经铸就了“为国分忧、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万山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培养了万山一代又一代的劳模。 



1958年,贵州汞矿正式成立并成为我国最大的集采矿、冶炼、科研于一体的汞工业生产基地。当时,为了建设汞矿,南下干部、转业军人、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工人纷纷响应祖国号召,从全国20多个省市聚集到万山。也正是这个时期贵州汞矿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和省部级劳动模范89位,他们用自己的劳动诠释了爱国、敬业和奉献,成为了万山精神的脊梁。


​资料图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贵州汞矿的工人们喊着“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作贡献”的口号,从不抱怨、忘我工作,取得了不凡成就。在20世纪60至80年代,贵州汞矿累计生产汞3.2万吨,创利税15.6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1963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万山的汞为“爱国汞”。贵州汞矿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被载入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万山本地人杨再发,1951年参加工作,在贵州汞矿担任凿岩工,带领全队职工苦干实干加巧干,进行排炮技术改进,创造了“杨再发掘进队炮眼排列法”,并向全矿推广,使得全矿掘进效率得到了提高。1959年10月份,杨再发荣获国家冶金部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国务院授予的先进生产者称号,并代表冶金公司出席全国青年代表大会。1960年12月还获得了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杨菊花同志,她也是万山本地人,15岁参加工作,17岁进入选矿组。由于工种需要,她们的脚和手长时间地浸泡在水里,也还在坚持工作。1958年,杨菊花发明并推广了双手选矿法,使全矿的选矿功效比1953年提高了60倍,并创下了手选矿日产4.1吨的世界纪录。



樊隆辉是重庆人,在贵州汞矿担任冶炼工程师一职。1951年至1976年间,他完成了日处理矿石10吨、20吨、30吨、40吨、50吨的高炉设计图纸,设计出具“司柯梯”(scott)炉型特点的双直井24吨/日炉的大型瓦片炉,设计了第一个螺旋汞炱机等相继投入使用,使得贵州汞矿的汞冶炼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万山各冶炼厂含汞废水排放量达到了国家标准。1963年10月份,樊隆辉出席冶金部在京召开的全国冶金系统总工程师冶金工作会,在怀仁堂受到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接见并合影留念。


资料图


除此之外,贵州汞矿工程师李平修在1980年度被评为贵州汞矿劳动模范、冶金工业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以完成高威力爆破成果,荣获全省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大会三等奖,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荣誉证书,授予省劳动模范……


为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万山区把劳模们的雕像摆放在朱砂古镇景区内各个地方,博物馆里更是详细陈列了89位劳模的生平事迹。如今,只要走进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便能看见他们的身影,聆听到他们的故事。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红色的丹砂凝结了万山特有的红色基因,铸就了万山钢铁一般的精神脊梁。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沉淀和积累,万山人民更多了一份自强不息的使命担当,多了一份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劳模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万山人为建设“转型之城·美丽万山”而努力奋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