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从明的指尖艺术:让一片棕叶“72变”
今日顺庆 2021-05-27 09:40:32

  

顺庆全媒体 见习记者 吴佳贤

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清代嘉庆年间,新繁农妇用棕叶编制拖鞋、凉鞋,逐步形成专门行业;民国初年,棕编凉帽在四川流行;20世纪30至40年代,棕编业发达昌盛;2011年,棕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充市顺庆区的高从明就是一位棕编手艺传承人,经过多年琢磨,他凭借一双巧手分分钟就能编制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动物世界。

坚守40年 兴趣爱好变成事业

在顺庆区桂花路高从明的工作室里,摆满了一件件棕树叶制成的螳螂、蚂蚱、蜘蛛、青蛙、蜻蜓、鹤、龙等手工艺品,栩栩如生。从十公分到半米长,颜色各异,大小各不相同,不大的院子里,仿佛装了一个动物园。

“对于棕编的兴趣还是来源于一次偶然。”高从明告诉记者,小时候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一民间艺人,手上拿着长条,通过扯、拉、叠、剪、插等过程两三分钟,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就出现在他眼前。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天天跟在村里的竹编师傅的屁股后面,请求师傅教他一些竹编中简单的技艺。  

“当我学习了一些基础的手法后,便开始自己探索更多的花样。”高从明告诉记者,当他不满足于当下的技艺时,正好听说成都新都区有一位棕编师傅技艺精湛。于是,他便毅然决然的前往成都拜师学艺。他一边向老师讨教,一边自己琢磨,那时候的他一心扑在棕编上面,有时间就拿起棕叶编,在茶前饭后,只要有时间,自己就会拿起棕叶,用双手编制出心中的图案。 

“到现在为止,我从未干过其他的工作,一直以棕编作为我的事业。”就一次偶然,这一项爱好高从明坚守了四十余年,技艺也在岁月的变化中彰显出来。“我只要一扫物品的姿态,编织的技法就已了然于心,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帽、鞋、篮、盒、垫等, 我都能用棕叶编织出来。”高从明自豪的告诉记者,我的愿望就是将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推向全世界。

工具简单   一片棕叶“72变”

  “将棕树加盐煮过以后晒干,棕编的原材料就有了。相比其他的材料,加工过的棕树叶更容易保存,不易被腐蚀,一件棕叶编制而成的手工艺品,可以保存至少数十年。”高从明向记者介绍棕编的原材料得来的不易。从树上采下后,按棕叶的纹路把一大片叶子折叠成一个细长条,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煮到叶子由青转黄为止。经过日晒夜露,棕榈叶完全干透、变白,就可以存放使用了。

说起如何编的,高从明自豪地给记者展示了一下他的技艺。只见他摘下一小片棕榈叶,将硬杆撕下做支架,将棕榈叶环绕支架,双手灵活地扯、拉、叠、剪、插……在手指上下翻飞中,三四分钟的时间,栩栩如生的棕编制品便成了。

“编制的过程就是把一个想法做成实物,每次完成制作都很有成就感。”在高从明的眼中,棕编是千变万化的,手上的活儿只要边做边学,边学边练,什么都能精通,关键是要吃得苦。棕编这种工艺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工序却纷繁复杂。一片棕榈叶要变成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要经过选材、煮叶、编织、刷漆等多道工序。“作为国家级非遗,棕编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既有把玩娱乐观赏之用的昆虫、动物系列,又有帽、鞋、篮、盒、垫五大实用家居系列。”

年轻接力 让非遗传承下去

“从前在集市上,棕编艺人总是能靠精湛的技艺聚拢大量人气,其作品的耐用、耐看、仿真性也备受赞扬,风靡一时。棕编对很多70、80后的童年来说,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回忆。”说起棕编的以前,高从明满脸的兴奋,可说到棕编的未来,高从明满脸担忧。作为顺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的第三代传承人,对于高从明来说,这个沉甸甸的称号更意味着责任和使命。

如今,棕编技艺被挤在时光一角,被年轻的一代渐渐遗忘。棕编对于他自己来说,自己学到的这门手艺不仅能让自己做喜欢的事,还能支撑一家人的生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喜爱棕编的人越来越有限,棕编艺人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如果不久的将来,棕编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而未来的孩童只能从老人残缺的记忆里寻找昔日工匠指尖的技艺,那未免有些遗憾。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一学棕编手艺。年轻人思维活跃,更容易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更丰富的作品,能让古老的手工艺传承下去高从明说道。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