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从“川北圣人”到共和国副主席
今日顺庆 2021-04-20 18:14:59

  

顺庆全媒体 记者 吴雍

著名的《开国大典》油画,是董希文先生1952年创作,油画上,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国家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其中身穿土布长衫、长髯飘飘的张澜让人印象深刻。

董希文先生1952年所作的《开国大典》油画

张澜,原南充县中和乡张观沟(今西充县莲池镇)人,从1911年开始,张澜先后担任过川北宣慰史、嘉陵道道尹、四川省省长、国立成都大学校长、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主同盟主席。

这是一份极不寻常的履历。在中国,从清末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头旗帜不断变幻,而张澜却都能身居要职,拥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这在近代中国知名人士中是绝无仅有的。

忧怀国运 挺身而出叫慈禧退位

1872年一个暮春的夜晚,教书先生张本清梦见了他从未见过的大海,惊涛骇浪间,一叶小舟漂漂荡荡。就在同一天,张家的第三个儿子出世了。或许是对未来有所预见,张本清给他取名张澜,字表方,希望此儿能像梦中的方舟一样,于即将到来的乱世中自我保全。

这一年,正值清同治十一年,洋务运动方兴未艾,西学东渐蔚然成风,中国人千古不变的表情开始变得微妙起来。然而在山水阻隔的四川腹地,人们对这一切闻所未闻,照例过着和以往一般无二的日子。

图为青年时期的张澜

家中清苦,但农家的辛劳没有阻住他求知的脚步。就在劳作的间歇,他背熟了邻人所赠的半部《论语》,让父亲大为惊叹。见儿子如此早慧,张本清便将他送入书馆。一年又一年,张澜念着“子曰”长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形貌,品学兼优、儒雅斯文。22岁那年,张澜踏进了科举考场,一举考中秀才。

然而进学的欢欣并没有持续多久,真正的乱世已经到来。就在张澜奋笔疾书于考场时,甲午中日战争的炮火撼动着神州大地。次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埋首于古籍经典中的张澜一下子被震醒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令他感到椎心的疼痛。

像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一样,熟读四书五经的张澜也希望能够通过学而优则仕的方式改变国家命运。面对列强环伺、豆剖瓜分的国家现状,张澜最终在1903年选择扬帆日本,前往东京弘文书院学习。

留日期间,张澜(前排左二)与中国同学合影

在日本留学的张澜,对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的迅速崛起极为感慨,他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以日为师,变法图强。他认为,变法图强的关键,就是慈禧退位,还政于光绪。1904年,驻日公使和留学生为慈禧太后举办七十大寿庆典,张澜挺身而出,力数国内弊政,并大声疾呼:“皇太后既已年过古稀,还不退位,更待何时?”吓坏了在场的清政府驻日公使。张澜被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关押起来,并押送回国。

张澜俩学生  一个元帅一个大将

1905年,回国后的张澜出任四川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校长,他将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引进该校,致使学风大变,名噪川北。第二年,刚满19岁的朱德慕名而来,张澜与朱德长达几十年的师生情谊,便由此展开。

建国之初,张澜(中)、朱德(左)、罗瑞卿(右)在北京会面

张澜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子,经常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他知道朱德家境清贫,对他勉励有加。他告诫朱德要培育良好的品质,“要做好事,造福于国家和民族,就要安心学习,勤奋不懈,以便经世致用。要做好人,成为仁人志士,就要正心修身,行端表正,以便担负起国家民族的希望,这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他还引导朱德阅读邹容的《革命军》等书籍,讲解国际国内形势,严肃地提醒朱德和学生们:“要亡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管,就是牺牲身家性命,去救国家!”在这里,朱德第一次接触到“革命”二字。

1907年暑假,已经受到民主思想启蒙教育的朱德,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远走昆明,进入云南讲武堂。而在顺庆府中学堂求学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澜的言传身教却给朱德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共和国的首任公安部长罗瑞卿也是张澜的学生。

1921年,张澜复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1923年罗瑞卿进入该校读书。张澜的次子张慕良与罗瑞卿曾是南充大林寺小学的同学,也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因此,罗瑞卿经常到张澜家,得到张澜的耳提面命。张澜对这个聪明好学的后生寄予希望,送许多进步刊物,使年轻的罗瑞卿接触到救国的道理。

1931年,张澜在南充蚕丝学校任校长期间与家人合影

在张澜家里,罗瑞卿见到当时社会上为数并不多的《新青年》、《向导》、《独秀文存》、《新蜀报》等革命进步报刊。罗瑞卿又向同学推荐,带动了身边的青年。不知不觉,有了一定的领导组织才能,加上他人长得高大,遂成为学生领袖。

在张澜老师的影响下,罗瑞卿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走上革命道路,他对恩师的教诲也是终生不忘。新中国成立后,罗瑞卿常满怀感情地对家人说: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不怕牺牲自己的亲人,这是何等伟大的胸怀啊!

张澜也常常提到罗瑞卿的往事,“罗瑞卿不仅书读得好,还特别活跃。他和任白戈领导同学反对驻军何光烈横征暴敛时,真是有勇有谋,像个大将军!”

“川北圣人”是共产党的坚定支持者 

从1911年至1918年,张澜在四川前后当了八年地方官,从川北宣慰史到四川省长。当政期间,张澜运用民主的理念,改革旧官场种种腐败,自己带头清廉;大力兴办教育,人民安居乐业,在百姓中赢得了“川北圣人”的美誉。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张澜正在北平。追求民主和科学的五四运动,与他所追求的政治理念相容、相通。他尤为欣赏李大钊、毛泽东、赵世炎等人参加的少年中国学会,称赞“此乃振兴中华希望之所在”。此外,他对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也深深留下烙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社会上享有声誉的张澜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极为不满,因而倾向于中共的抗日政策。全面抗战爆发后,张澜对中共坚持抗日、追求民主的政策更是非常赞赏。值得一提的是,在1937年,国民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四项方针后,张澜还当面质问蒋介石:“共产党抗日是大好事,为啥子要反他、限他?”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1938年,张澜与共产党员吴玉章被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在武汉出席会议期间,吴玉章引荐张澜第一次拜会了周恩来、林伯渠、秦邦宪、董必武、邓颖超等中共参政员。周恩来深知张澜对于革命的价值,他向张澜详细阐述了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并希望他能够团结西南各界人士,联合抗日,拯救危局。张澜愉快地答应了。

图为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机场受到民盟中央主席张澜等欢迎。左起:张澜、邵力子、郭沫若、傅学文、张治中、毛泽东。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重庆谈判。张澜作为民主党派的代表欢迎毛泽东来到重庆,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张澜当时住在老朋友鲜英的特园,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三次到访特园,与张澜等民主人士侃侃而谈。张澜建议把国共双方关起门已经谈拢的内容公之于众,免得蒋介石事后不认账。毛泽东一听,称赞他是名不虚传的“川北圣人”,“表老真是老成谋国啊”。9月,由张澜亲自手写的《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在重庆报刊上发表,呼吁公开谈判内容,实现国内和平。

“双十协议”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真正的和平,1946年,国共内战打响。10月,蒋介石宣布即将召开国民大会,中共宣布这个国大违反政协决议,拒绝参加。在蒋介石准备单方面召开伪国民大会时,张澜选择了坚决站在共产党一边,表示民盟绝对不参加国大。

国共两党力邀 张澜选择参与新中国建设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后,迅速攻占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与此同时,蒋介石也秘密乘坐专机飞抵上海,准备逃往台湾。在上海,蒋介石当得知张澜、罗隆基、黄炎培等社会民主爱国人士不愿跟着他退守宝岛台湾后非常愤怒,当即就下令将这些顽固分子全部就地处死。

很快,蒋介石的阴谋就被我党秘密潜伏在上海的地下党组机关得知,上报高层后,立即引起了毛主席、周恩来的密切关注,并下达严令: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将爱国民主人士全部安全地救出来。

1949年春,被国民党政府软禁在上海虹桥疗养院的民盟中央主席张澜(中)写信给沈钧儒,表示完全赞同民盟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和制定的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的政治路线。

5月10日,上海稽查处召开会议,商讨并下达了逮捕张澜的命令,将张澜等人秘密转移至上海吴淞口沉江,毁尸灭迹。张澜当时正被软禁在上海虹桥疗养院,上海地下党组织派出担任稽查处副大队长的阎锦文营救。5月24日,张澜登上阎锦文亲自驾驶的汽车,有惊无险地通过了敌军设置的重重关卡,顺利脱离险境。

张澜脱险后的第三天,上海解放。张澜、罗隆基、史良发表联合声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而中国各民主党派所共同参加的人民革命,这是中国全体人民整个民族彻底翻身、彻底解放的革命。我们要切实遵行毛泽东先生所倡导的新民主主义。”

可以说,在上海解放前夕,国共两党都有专车在张澜虹桥疗养院恭候,但最后张澜还是上了周恩来派来的汽车。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代表中国共产党相继邀请了宋庆龄、黄炎培、张澜等到北平共商建国大计,参加新政协会议。作为教育家的张澜手中无兵、无钱、无权,但他代表了广大知识分子对国家和平民主的期望。

6月1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复电张澜,对“先生及罗先生准备来平,极表欢迎”。24日,张澜、罗隆基、史良抵达北平。

到达北平后,张澜对毛泽东感慨地说:"共产党真有本领,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毛泽东笑答:"我们共产党人,其实也无过人的本领,我们只不过做到了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国人民拥护我们,这才办成了一些事情。"张澜深有感触地说:"主席讲的前八个字,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少数人能够做到,但要做到这后一句话就很难啦!恐怕这也就是历来为政者的病根之所在吧?"毛泽东点头认同。毛泽东还当面评价过张澜说:“表老,你的德很好。”

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图为张澜与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亲切交谈。

1949年9月,张澜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0月1日,他参加了开国大典,在那张著名的开国大典照片中,张澜衣着朴素、站在毛主席身边,满脸欣喜,就此载入史册。建国后,张澜积极参政,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新的岗位继续作出贡献。建国三周年时,张澜发表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团结国际友人》一文。此外,张澜还积极参与宪法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公布后,他发表《为制定我国第一个人民宪法而努力》的文章,表达对社会主义宪法发布的欣喜和建设事业的信心。不幸的是,因为年事已高,宪法颁布后,1955年2月9日,张澜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