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之胜刚”与企业经营管理(中)
金融时报 2019-05-24 08:33:04

刚柔关系问题是老子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老子》文本中多次谈到。“柔之胜刚”作为一个结论,并非没有条件,不能说任何柔弱都可以胜过刚强,更不能说一种柔弱可以克制多种刚强(不同的刚强亦应有不同的柔弱去克制)。老子在行文中尽管没有特别交代这个条件,甚至某些单称判断往往采取了全称判断的形式,似乎在有意淡化这个条件,但在老子的逻辑推论中以及在具体刚柔转化的叙述中,这个条件却一直存在。什么样的柔弱才能胜过刚强?老子说:“弱者道之用。”(40章)亦即只有符合道并体现为道之作用的柔弱,才能胜过刚强。水之柔弱是老子推崇的一种具体的柔弱,认为水之柔弱体现了道的特点和作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所以,水具有战胜刚强的能量和力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水是鱼的生存环境,对于鱼而言,守住水之柔弱远远胜过窜到岸上守住坚硬的土块,“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36章)事实上,“柔之胜刚”“柔弱胜刚强”,在老子那里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柔弱能战胜刚强;二是持守柔弱胜过持守刚强;三是柔弱能把刚强躁动的步伐控制在合理限度内。

    有人说,《老子》是对《易经》中坤卦的继承、演绎和发展,从老子思想中突出母性、雌性、慈性、柔性等阴性特质来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老子的顶层设计是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万物的和谐,亦即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和万物的自然(自然而然、原本如此的状态),而这种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避免“强作用力”的干预与冲击,老子通过“道之无为”的逻辑预设,要求君王施政采取无为态度,以期实现百姓自化和万物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君王无为,不仅是百姓自化的现实原因,而且是百姓自化的逻辑前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这里的“自化”“自正”“自富”“自朴”都是自然的一种表现或自然的另一种表达。

    在老子看来,有为则意味着一种刚性的控制,无为则体现为一种柔性的顺应,最好的君王并不轻易发号施令,百姓也仅仅知道他的存在,大功告成,百姓皆归根于自己天性的发挥或自己的自然而然,“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

    老子提出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等观点,与现代系统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有着极大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甚至可以把老子的观点看做现代自组织管理模式的思想滥觞。系统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其研究对象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亦即系统是如何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自组织理论最初产生于控制论,被称之为“自动化”机制理论,在引入管理学后,即刻带来了管理理念的变革。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社会系统是一个通过强制指令来控制的系统,而自组织管理理论则把社会系统看作一个自行控制、自行调节、自主发展以及能动创新的系统。系统内的各种要素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表现为两种性质的反馈:一是某些要素的存在和作用促进了另一些要素的生长与发展,这种作用被称之为正反馈;二是某些要素的存在和作用阻碍了另一些要素的生长与发展,这种作用被称之为负反馈。系统会在正、负反馈的交互激荡中,产生出自行控制和调节的自组织机制。

    在系统的内部作用结构中,正反馈是由两个正相关关系耦合而成的互动循环,两个正向关系在正反馈中构成正相关关系,亦即“此长彼长,此落彼落”的因果链;负反馈是由一个正相关关系和一个负相关关系耦合而成的互动循环,一个正向关系和一个负向关系在负反馈中构成负相关关系,亦即“此长彼落,此落彼长”的因果链。正反馈能推动事物脱离原初状态,以加速度的方式促使事物进行状态切换,若任其没有制约地单兵突进,势必会令系统改变性质导致原有系统崩溃。负反馈则能让系统保持平衡、稳定和冷静,促使系统按既定轨道运行和按原有状态存在,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稳定。事实上,《老子》一书不仅谈到了系统内部结构中的正反两面,而且在负反馈方面做足了文章。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42章)道生一,实乃道就是一(39章为证);一生二,是说道这个一生出了天地这个二(1章为证);二生三,是说天地这个二生出了阳气、阴气、和气这个三;三生万物,是说阴阳二气在和气的中介下相互激荡而生出万物。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对立的阴阳结合体,和气的介入使二气之间趋于平衡与和谐,用自组织的观点来看,阴阳正是系统内部结构中的正负反馈,阴气阳气这两种反馈通过和气而相互中和,使系统的自行控制、自我调节成为可能和现实。“孤寡不穀”是人们厌恶的卑弱谦柔之物,但强大的王公恰恰需要它,何也?因为它是王公统治系统得以维系的负反馈。“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对一些事物而言,减损它反而使其得到增益,增益它反而使其得到减损,这里所说正是自组织理论中的“此长彼落,此落彼长”的负反馈及其负相关关系。“强梁者”之所以“不得其死”,恰恰是阳刚忽视阴柔、敌视阴柔、单边独大、脱缰前行的结果,亦即由于正反馈的过度调节而带来的系统崩溃。

    据《太史公自序》中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亲眼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社会灾难,感叹于“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46章),对于各路诸侯肆意征伐、逞强争霸的行径深恶痛绝:“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章)“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他期盼战争的绝迹和和平的到来,憧憬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不相往来”是指没有兵戎相见、没有战争,而非隔绝来往——引者注)的理想生活。针对崇尚刚强已到了无以复加、无可救药、社会系统濒于崩溃——稍后的战国更是一塌糊涂——的社会现实,基于自己对客观规律的洞见及其理论体系建构的需要,《老子》文本特别突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意义,甚至给人一种绝对化的印象,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逻辑考量,其本质和价值亦应当引起当下企业界人士的重视和思考,尤其是一些强大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充分重视并恰当发挥柔弱的作用,正是对负反馈的一种运用,对于企业自身系统以及“企业-环境”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有重大现实意义。

    我们今天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市场经济首先是法制经济,其次是道德经济。“商场如战场”,作为市场竞争的一种形象化比喻未尝不可,但若把“商场”真正当做战场,在企业内营造“贪、残、野、暴”的狼性文化,在企业外推行所谓的“红海战略”,以强制强、强强对撞,为了战胜竞争对手,甚至以各种不道德、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投入到你死我活的“白刃战”中,造成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渲染出一片血腥的“红海”,则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企业之间即使是同质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并非只有“零和博弈”这一种形式。企业家冯仑在《大象和小鸟的启示》中指出:“做企业,第一是不争,不要企图吃掉别人。我们不去寻求垄断的机会,不把自己的存在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而是力求让所有的消费者、股东、员工及社会各界都喜欢我们,都需要我们,认为我们是个不错的公司。”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