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统钎 刘柳杉 陈欣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作为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试点之一,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永济渠(卫河)、通济渠(汴河)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所涉空间范围极广,文化遗产众多。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在国际上无先例可循,亟需合理统筹规划,凝练运河文化,整合多方资源,探索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一、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地标建设

强化顶层设计,以文化为引领打造国家精神家园。大运河从古沿用至今,不断带动着沿线地区的文化、经济和产业发展,是活态的线性遗产,大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活着的文化。因此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顶层设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总体设计,统筹规划,积极稳妥,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生动呈现大运河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同时兼顾沿线地区的经济、产业效应,以大运河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为引领,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靓丽名片。

打造优秀样板,推行“一园两制”。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大运河涉及省份众多,很难全部同时展开建设。因此,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当充分考虑运河沿线的地域广泛性和文化多样性、资源差异性,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首先选择在大运河沿线中文化价值突出、文化遗存丰富、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影响重大的段落进行建设试点。同时,大运河沿线已有以台儿庄古城、扬州瘦西湖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景区,要妥善处理好此类营利性景区与非营利性公园间的关系,建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营利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并行的“一园两制”模式,打造优秀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由点及面地有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实行“多规合一”。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高度重合,因此要处理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大运河文化带的密切关系。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不能另起炉灶,应将国家文化公园试点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之中,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布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多规合一”。

二、凝练运河文化,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大文章

加强科学保护,讲好运河故事。大运河沿线所涉及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浩如烟海,江南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甚至东南文化、岭南文化、黄河文化、西部文化都汇聚在大运河的水波流转中。然而,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大运河沿线建设性破坏严重,诸如南阳古镇等推倒重建的破坏式开发不在少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好运河文化,首先要做好文化资源梳理,推进数字再现工程,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大运河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形成涵盖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数据库并进行数字化展示,建设完善大运河文物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其次要坚持“不搞大开发”,推进保护传承工程,分类对大运河沿线的文物进行重大修缮保护、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主动性保护,充分保护运河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严防不恰当开发,多将遗产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杜绝“千城一面”和过度商业化; 同时要加快立法脚步,深化对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和立法建议论证,吸取各省市的运河文化保护经验,整合扬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各城市制定的大运河保护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面向全国各省市的《大运河保护条例》,推动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理念入法入规。

做好世代传承,弘扬运河精神。大运河文化传承至今,是流动的文化,故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仅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更应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基因代代传承下去,焕发出永续的生机与活力。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传承好运河文化,首先要切实做好运河文化还原,推进研究发掘工程,对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所荷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进行系统的整理、挖掘,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系统研究,突出“千年运河”的文化IP辨识度,使运河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其次要赋予运河文化新时代内涵,通过分级分类的建设,完善大运河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展示体系,对运河历史、运河文学、运河艺术、运河名人、运河故事、运河精神等进行传播和弘扬,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同时要借助社会力量,让大运河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传承运河精神,仅靠政府管理部门远远不够,应借助全社会力量,引导各种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各界的文化志愿者和普通民众参与其中,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和主题活动传承运河文化,汇聚成传承大运河文化的民间力量和内生动力。

促进合理利用,活化运河资源。大运河的文化资源是活着的、流动的文化资源,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更应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从而带动大运河沿线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各项建设,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增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推手。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利用好运河文化,首先要坚持“古为今用”,推进环境配套工程。大运河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不应严防死守,而应把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建设完善一批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完善大运河沿线的公共设施、公益设施、商业设施,让大运河在新时代继续造福于人民,真正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在利用中开拓创新。其次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运河文化是不竭的创意源泉,可以通过电视专题片、影视剧、演艺、文创产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和多媒体手段对运河文化进行现代文化创意,使治水精神、漕运历史、商贾文化等运河文化内涵可视化,更具象地讲好运河故事,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要筛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工程,实现重点航段通航,在大运河淮扬片区以运河水韵为特色发展水上观光和滨水休闲游,打造大运河文旅示范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旅企业,以此带动休闲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实现文化价值最大化。

三、跨部门跨地区协作,同心共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注重跨部门协调,解决条块分割管理难题。不同于古镇、城墙等边界清晰、管理机构与遗产保护管理相匹配的文化遗产,大运河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涉及交通、水利、环保、规划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问题突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部门间沟通难度大,故需要联合多部门形成合力,从顶层设计层面统一规划,健全工作协同机制,分省设立管理区,可参照江苏省的有效经验,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承上启下开展建设。

注重跨区域合作,共同发力推动建设。大运河沿线各城市间无隶属关系,各城市各自为政,导致当前的大运河文化带上出现大量同质化的运河文化创意园,产生了不必要的低层次同质竞争。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更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做到在保护上联动形成相协调的立法和管理机制,在传承上联手挖掘运河文化价值,打造运河文化传播平台,在利用上联合塑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形象,组建文旅联盟,建立互联互通、借鉴支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跨区域合作机制,构建各节点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大运河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从过去流向未来,它不仅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凝练运河文化,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对于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