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孔磊

前些天开车路过钢城艾山广场,发现那里在放映免费的露天电影,在看到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后,儿时的关于露天电影的记忆在脑海中逐步鲜活起来……

在那个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童年时代,露天电影是最亮丽的一抹重彩。每当回忆起童年的露天电影,心里总觉得有滋有味,充满了无限的甜蜜与温馨。记得有电影的晚上,学校下午特意少上两节课,这时候,母亲也不再吩咐我们干一些零碎活,让我们尽情地享受属于我们的时间与空间,放电影的大场院里便充满了我们的笑声。山村的下午,也被我们的快乐所感染,变得热闹起来。

夜幕快要降临的时候,回家匆匆扒上几口饭,就急忙赶到放映地点“护地方”。搬来自家大椅子,占上一块自己认为理想的位置。电影即将放映的一刻,是场院里最嘈杂的时候。儿唤母亲声,大人找小孩声,孩子们的嬉闹声,充盈了整个场院。大人们也都放下手中的“活计”,与孩子们一起享受这份精神上的富足和难得的空闲。

当电影快放映完的时候,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幕布,恨不得把此时的画面永远定格在脑海中。恰在这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小孩子,跑到放映机射出的光束里,做几个奇怪的动作。电影便在孩子们的嬉笑声和大人们的嗔怪声中结束。望着一片空白的幕布,我们在父母的声声催促下,恋恋不舍地回家了。那时的我,自然还谈不上什么欣赏品味,看电影的目的,无非是图个“热闹”。那时只要邻村放电影不管有无刮风下雨,村里的年轻人甚至一些大人与小孩,都会匆匆地赶到电影场一睹为快。到邻村看电影,没有板凳,就拿块砖头垫屁股下,多数电影是站着看完的。碰到放电影的日子,我们会异常开心。记忆最清楚的是当年武打片《少林寺》轰动一时,一晚要到两个村轮流放映,等第二场演完时要到夜里一两点。电影散场后,一路回忆着电影中的情节,小伙伴们讲着回去,倒也没有困意。回家后令人纠结与心酸的是,无论多晚回来母亲都要等着我。因为看电影遭到家里父母的责骂是常有的事,过后,还是乐此不疲。露天电影伴我渡过了整个小学、中学时代。有时一部影片我们要看三遍。那时,露天电影场成了年轻人自由恋爱的好场所,露天电影则为他们当起了不需要花钱的红娘。有时想想,乡下年轻人风行自由恋爱,大概就是从露天电影时代开始的吧。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已长大成人。现在,露天电影已经不是我们度过休闲时光的唯一选择了。数字高清电视也已经走进莱钢的千家万户,高科技的电视与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形形色色的电影大片,人们随时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观看。这些变化,仅仅在十多年的时光里就完成了全部的变迁,让人由衷感谢祖国的日新月异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向往和憧憬……这些年来,数不清的各类电影流水般地从眼前滑过,但真正在记忆中扎下根的,却仍然是年少时期看过的露天电影。说起来,这些电影艺术手段落后,而且还掺杂着浓厚的政治概念,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不过,在那个政治封闭、经济短缺的年代,露天电影几乎是我们成长道路上唯一的娱乐方式。

而对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屏幕上演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伴随着电影而来那快乐的感觉,让人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