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充满阳光,自信满满地走向未来。”

卿少琳,城厢学校五年级二班的语文老师,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所担任的语文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校区级“教学先进个人”称号,并于近日获评2018年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

共享图书

让学生爱上阅读

“这套书是我这学期的推荐书目之一,昨天学生家长主动送过来的。”卿少琳指着课外阅读书架上的一本国际大奖小说《波普先生的企鹅》介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作为语文老师,让学生爱上阅读,一直是卿少琳最大的愿望之一。

“我工作以来,一直是在农村学校。我发现,农村学校的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知识,知识结构难免单一。”卿少琳觉得,阅读有益的课外书有助于孩子开阔视野。但农村学校学生受家长观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人都拥有大量的课外书。怎么办呢?她想,能否采用“共享图书”的方式来推广阅读。她提议,让每个学生出一本书,将书带到学校由班级统一管理,同时采用小组管理模式,让同一小组的几名同学一周内同读一本书,小组之间一周一换。一周结束,各小组的每一名同学都需上台向同学们介绍该本书目的内容、精彩点以及自己的感悟,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倾听其他同学读这本书的收获,相互交流,查漏补缺,共同促进。

“这种方式可以不加重孩子的经济负担,又能督促每一位同学认真阅读。当然,推行之初还是有难度的。”卿少琳说,刚开始,一些不爱看书的学生特别头疼,胆小的学生上台也战战兢兢。但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孩子能够坚持把这本书看下来,只要敢于站上讲台,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孩子害怕上台出丑,他就会认真看,认真领会,当他的进步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孩子就会特别有成就感,阅读也会慢慢从完成硬性任务变成自己的一种自觉。一周一本书,一学期就能看上十多本了。”

在长期的坚持下,现在,“出门到哪都会带上书”成了二班孩子们的一种习惯,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都有了大幅提升。

小组捆绑

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除了语文教学,卿少琳还是班主任。“当班主任就像领兵打仗,不是单凭一两个勇猛将士冲锋陷阵就能取得胜利的。”卿少琳觉得,作为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全班每个学生的长处,要善于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在公开场合加大表扬,使他们在愉悦和满足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学生的底子参差不齐,如何让他们每个人都动起来,都发挥最大的价值呢?卿少琳琢磨着,课堂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协作的模式进行,日常管理是否也可效仿?于是,卿少琳尝试着,在低年级段采用班级管理“人人参与”的办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并按时发积分,学生可用积分兑换学习用品,极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劳动等各方面的兴趣。在高年级段,利用小组捆绑的方法,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综合搭配,将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以团队形式进行班级管理,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一个小班级,小组的学习、劳动、体育、文艺活动等都捆绑进行评比,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所谓小组捆绑,就是将个人与集体结合起来,既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又能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增强友谊,更重要的是能大大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卿老师说,在他们班,没有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最大的班干部就是小组长。小组实行值周制度,值周期间,该小组包干班上的一切日常事务,而内部如何分工,则由小组内部会议决定。小组之间实行评比,工作优秀的予以奖励。这一方法能让每个孩子动起来,而且组员之间特别团结,效果非常好。卿少琳说,这些年来,她所带的班级,学习风气浓,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热爱校园 ,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区级“优秀班集体”;其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文/图 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