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桂林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游客游览漓江,对漓江的承载力提出了挑战。为此,桂林市果断停止了漓江货运,将这条航道完全让位于旅游。同时,对游船进行改造。第一步是把游船上的垃圾和污水实行集中清运;第二步,停止游船上的餐饮加工,以确保游船对漓江环境的压力减至最低。目前,桂林正在思考第三步,将漓江游船从柴油动力转变成绿色无污染的电力动力。此外,为了更加规范和有效地保护漓江,桂林还制定了《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

多年来,作为桂林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漓江,水质达标率为100%,所有国家考核水流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韦凤云说,下一步,桂林将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环境保护方面迈出“美丽的步伐”。

创新引领发展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同春节一样喜庆隆重。广西各地会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其中不乏民族歌舞与演艺活动。桂林在发展旅游时,特别注重挖掘民族文化。比如,2004年3月在阳朔推出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高峰时段节假日每晚连演4场,目前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800万人次。

“该演出把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和漓江渔火等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创新组合,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桂林市旅发委主任罗建章说。

《印象·刘三姐》突破了传统剧场结构,实践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艺术样式,成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典范。河南、江西、内蒙古、湖南、四川等地纷纷借鉴,结合本地资源特色,推出了一批实景演出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桂林旅游业创新发展远不止一个《印象·刘三姐》。1994年,桂林成立全国第一个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1997年,桂林市设立了旅游质量监察所;2009年,阳朔县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次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可持续旅游观测点;2012年,国务院确定建设的国际旅游胜地后,桂林创新推进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2015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永久落户桂林……

40年来,桂林旅游业之所以又好又快发展,得益于桂林旅游人在开放的大潮中,敢于探索、勇于改革、不断创新,创造了多项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