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交流不仅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文化、教育、智库合作等重要领域的共振互补、相互促进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标志着中非人文和旅游合作进入新阶段,也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杨劲松

刚刚闭幕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为未来3年中非合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北京宣言》第15条指出,“我们呼吁各国尊重文明多样性。强调人文交流合作对中非人民增进了解、友谊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深化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旅游、媒体机构、地方政府等领域交流、互鉴与合作,持续巩固中非关系的民意社会基础。”

作为民众间的交流渠道,旅游是增进中非人民情感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每年超百万规模的中非游客互访创造出相互联系又独具个性的紧密交往空间。在这些“人与人”的独特空间里,主客间能够展现友好姿态,体验情感关怀,分享美好事物,表达利益关切,构建和追寻各自心目中的“中国梦”和“非洲梦”。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安居家乡还是身在旅途,中非人民都可以接触到易理解、有温度、可借鉴的美好生活,让中非游客与目的地民众的联系交往更为频密,关系更加亲近。

事实上,旅游交流不仅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文化、教育、智库合作等重要领域的共振互补、相互促进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比如,对非洲文化的向往热爱可以成为中国公民赴非旅游的理由,对非洲文化的挖掘及展示可以为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提供灵感。旅游的综合特性和亲善本质不仅有助于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文化互动,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具有汉语知识的非洲从业者又能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

正因为如此,从中非合作论坛成立时确立的“五大支柱”到上次中非合作论坛提出的“十大合作计划”,再到此次北京峰会提出的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的“八大行动”,以旅游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文交流始终是中非合作的关键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迄今为止,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的非洲国家和地区达30个,更多的非洲目的地成为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热点,中国赴非出境游客接近百万人次,埃及、摩洛哥、塞舌尔、毛里求斯、突尼斯等国家中国游客增长迅猛;“中非文化聚焦”“中非文化人士互访计划”和“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深入开展,中国在非洲实施了127个“中非民间友好行动”项目,中非青年大联欢成功举办三届,有力地提升了中非民众的相互认知和好感度;旅游在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人才培养、中非智库论坛、媒体合作论坛、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以及中国旅游产品专门促销等活动引起普遍关注;地方旅游交流进展明显,非洲多国在中国城市建立签证中心,进行更频繁、紧密的旅游促销,中非间已建立133对友好城市关系。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标志着中非人文和旅游合作进入新阶段,也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优化和完善文化旅游领域的人文交流机制。未来需要整合中非合作论坛部长会议等高级别磋商机制,在已有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基础上,推动与非洲主要国家建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旅游资源交流与合作机制,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经验推广的联动和互补。在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非高校“20+20”合作伙伴计划等传统平台中突出旅游合作交流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非洲研究院、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等新设平台中开展更多旅游交流合作。

其次,持续推动旅游便利化进一步深入。“支持更多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和“开通更多中非直航航班”,其中目的地优化升级是关键点,有利于达成与更多非洲目的地国家在旅游便利化方面的一揽子方案并有效落地。

再次,重心下沉,将“一起工作”落实到中非旅游合作互学互鉴的全过程。无论是具体旅游项目的建设,还是整体旅游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艰苦的工作,中非员工“一起工作”是中非人文交流走深走实的关键,因为“一起工作”意味着长时间接触、全方位彼此了解和对彼此文化和处事方式的理解包容。“一起工作”应该实现中非人文交流的全覆盖,包括实施50个文体旅游项目,支持非洲国家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等机构;继续推动中非互设文化中心等。“一起工作”也应该覆盖更多的工作岗位,如语言教学、旅游管理、服务技能提升、计算机培训、职业教育、应急救援和专业设备管护等。

最后,利用好“旅游年”平台,推出升级版“旅游年”活动。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探索互办“旅游年”活动。通过举办“旅游年”活动推动旅游便利化,还要在“旅游年”框架下创新或吸纳更有吸引力、更务实的项目,如组织大规模游客互访;制作推广介绍中非旅游专题片;举办民宿旅游交流活动,中非家庭同吃同住同游览;组织双方媒体专题采风活动;邀请旅行商深入考察线路产品等。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